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真人、真事为基本框架是《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特征。换言之,吴敬梓运用艺术化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真人、真实事件加以提炼,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早期小说创作前辈广泛使用的神魔妖鬼类题材,大量生活原型被吴敬梓应用于小说作品创作之中,纪实、剪辑、集中、综合、变形、理想化等方式被吴敬梓首创性应用,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尽管鉴于时代局限性,一些形象过于单薄,瑕不掩瑜的是这种人物形象创作方式为现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拨云睹日的启发功用。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形象生成;创作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尽管人物原型和艺术形象之间泾渭分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毫无疑问二者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内在关联。以文学作品的一般性规律作为基础,将生活中的人物提炼为艺术形象与作品血脉相融,作家的审美情趣既得到了有效体现,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味也让读者通过作品自身见一叶而知深秋。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吴敬梓主要运用纪实、剪辑、集中、综合、变形、理想化这几种方法进行人物形象塑造,这些创作技巧在作者的掌控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得到较好发挥。
  一、纪实应用
  之所以说是“纪实”,是因为《儒林外史》弥漫着自传体小说专有的纪实色彩,从杜少卿这个形象就可一探究竟。小说中的杜少卿以作者吴敬梓为原型进行创作,虽说依照主题和结构对原型的性格进行了一定的取舍改造,但是从中依稀看到吴敬梓的身影。首先,杜少卿这个形象复制了原型的主要生平事迹。杜氏家族声势显赫,家中子弟钟灵毓秀身居高位者不一而足,吴氏家族亦纡佩金紫与苏氏轼辙分庭抗礼;生活经历方面,杜少卿的人生经历在吴敬梓处亦是如出一辙;在思想方面,杜少卿生性自由烂漫,不拘习俗,从各家言说中汲取营养,清高脱俗,而吴敬梓歆慕放达任诞的魏晋之风,为人放荡不羁常以阮籍、嵇康自居,二者殊途同归。其次,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虽以原型为基本素材,但却改造抛弃一部分具有否定性意义的元素,来塑造理想型人格,比如二人家道没落的原因,再如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吴敬梓因为慷慨好施和纵情声色而造成家业衰落,而在《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却是一个慷慨好义的贵公子形象,对于声色犬马只字未提;吴敬梓虽然天资聪慧,但考取秀才后,一落千丈,郁郁不得志,最后到了贿赂考官的地步,追求功名无果后对被荐举博学鸿词这件事引以为豪,而杜少卿却是一个宁愿装病,也不举业为官的逍遥不羁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杜少卿这个形象虽以作者自身作为原型,使之带有自传色彩,但为了形象更为丰满,更好表达作者的人格诉求,杜少卿的形象与作者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二、剪辑应用
  选取或略微改造原型人物的部分生活经历,以创作构思为出发点,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为剪辑应用。小说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通常使用这种创作方法,例如《儒林外史》中的汤奏形象和他的原型清代仪征缙绅杨凯。汤奏和其原型杨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汤奏智勇双全善用奇兵,在野牛塘战役中为打败苗族士兵,最终采用疑兵、佯攻、偷袭三种战术站在胜利一方,他的打法和武进士杨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汤奏在赢得战功后,不贪恋权势,卸甲歸田返回故乡仪征读书教子,杨凯亦是平定战乱后功成身退。再者,汤奏虽是武将,罢官之后却常与文人雅士来往,不失儒将之风,杨凯辞官之后也是结交清流名士。最后,汤奏任武职时,与上司雷太守失和,虽赢得胜利仍是被贬返乡,杨凯也与铁显祖不合,最终二人被“俱行解任”。但是,二人虽在官场上仕途皆不顺畅,但有一点最大的不同,汤奏在野牛塘战役后,被认为“率意轻进,好事贪功”导致“成功归故里”,杨凯在仕途上却是“三下四上”。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批判政治的赏罚不公,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朝廷不重视吴敬梓的礼乐兵农理想。
  三、集中应用
  突出表现人物原型的主要特征,将与主题无关的次要特征进行弱化是对人物形象的集中处理方法。主要特征具有隐秘性,深藏于人物性格之中。在小说人物创造时,作者需要改造发现的主要特征,将次要特征进行排除或者将之同化,排除同化得越完整,人物形象就越鲜明,艺术性随之越强。冯淬中是《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原型。吴敬梓凭借娴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性格的马二先生,集中表现突出了其古道热肠但虔信科举功名又愚昧迂腐的特征,将原型中关心国计民生水利专家的次要特征进行摒弃。由于作者将马二先生的主要特征不断进行强化,所有的细节都为了主要特征服务,才能将这个复杂且具有深度的人物形象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来,马二先生的艺术形象才会具有鲜明的立体感。
  四、综合应用
  利用综合多人或者综合他籍的方式生成小说艺术形象的方法叫作综合应用,这种不同于纪实应用的利用某一原型直接生成艺术形象。雷太守形象就是利用综合多人方式的典型案例。据何泽翰考证,雷太守形象的原型应是永顺府同知田易,其后包括李汉秋在内的学者也都赞成这一观点,但是李汉秋又提出一创新观点,田易不是雷太守的唯一原型,应该融合了另一人,也就是铁显祖。虽然雷太守的部分特点与田易基本吻合,但是雷太守与汤奏的矛盾应是与铁显祖与杨凯的文武不合为原型创作的,也就意味着田易与铁显祖这二人综合起来才是雷太守的原型。《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塑造还有另外一个特点——综合他籍。吴敬梓拥有广泛的阅读经验,小说创作的素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书本和社会上的奇闻逸事,作者对所听所闻进一步提炼,综合应用各种素材,不局限于特定的人物原型。
  五、变形应用
  为发现感情背后的秘密或是探究感情的复杂性,故意将人物放在动荡的命运中,聚焦夸张变异后人物的主要特征的方法叫作变形应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王玉辉形象就是运用了明显的变形的方法。淳朴君子汪恰闻和女儿的故事是小说中过度崇尚礼教赞成女儿殉夫的王玉辉形象。为体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态度,作者将君子汪恰闻的事迹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形。为揭示理学杀人的本质,王玉辉极力赞成王女自杀殉节,哪怕夫家竭力反对,甚至王女在饥饿八天逝世后,王玉辉有了仰天大笑的举动。但是在女儿死后,又有了怀念的念头,为了排解心中的伤感,外出旅游看到美景甚至热泪涟涟。首先王玉辉深受程朱礼教的荼毒,拥有了极端的意识,但仅仅这样仍不足以,又将王玉辉推向了人性觉醒的层面,但讽刺的是尽管如此,血肉亲情依旧比不得对礼教的尊崇,在礼教面前,一切皆化为虚影。正是因为环境的极端变化,才能更好地考察王玉辉形象的复杂性,才能在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冲突,产生震惊的感染力。
  六、理想化应用
  在创作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必会在原型人物上寄予自身的人格理想,这种创作方法叫作理想化应用。小说中虞育德虞博士的原型是江宁府学教授吴蒙泉,吴蒙泉也是吴敬梓生平最为敬服之人。吴蒙泉是三甲进士出身,但仕途较为坎坷,只得教谕一职,抱负统统施展不得,可以用年老位卑来形容。但是小说中的虞育德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品格高尚的追求,所以对原型进行了拔高的艺术化处理。虞育德年纪轻轻就中了二甲进士,但是所得官职与吴蒙泉相差无几,可以说落差感极大,但是虞育德相较吴蒙泉而言,要看开得多,不仅不会委屈抱怨,反而成了淡泊名利、重视德行的大儒形象。总而言之,虞育德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形象,他品格高尚、纯正无瑕,没有什么缺点,是一个让人膜拜形象的存在,但也正是由于形象的完美无缺,显得苍白缺乏可信度,艺术感染力大大缺失。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2]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李进,王涧.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J].山东社会科学,2000(1).
  作者简介:杨帅,1979年生,河南南阳人,本科,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