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国职业教育的探析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但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大力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之际,以闻名世界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出发点,整理、总结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些细节,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有效和代表性的做法,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着重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双元制;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86-02
   一、德国教育系统及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教育系统
   1.学前教育
   3~5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通过“玩”的形式开展教育,把学前教育隐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主动快乐学习。培养孩子的专注度、爱心、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等。
   2.小学教育
   在孩子5歲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收到当地政府的面谈通知。测试涵盖体能、智能及与人沟通等方面。小学4年级结束时,根据学生喜好、意志力、能力、资料整理能力、成绩及老师的推荐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3.中等教育
   (1)普通中学:学制5年,9年级时进行结业考试,学生获得普通中学毕业证。
   (2)实科中学:学制6年,学生在10年级时考试结业,获得实科中学毕业证。
   (3)文理中学:现多为8年制,学生在12年级时参加毕业考试,通过后可以根据成绩进入综合大学学习。
   4.职业教育
   (1)双元制职业教育
   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及部分高中毕业具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进入双元体系,开展“企业+职业学校”的双元制培训,在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都合格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工作。
   (2)职业技术学校(BFS)
   实科中学10年级毕业后,通常进入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相关助理专业,毕业后,就可以从事相关助理职业。
   (3)技术高级学校(FOS)/职业高级学校(BOS)
   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工作3~5年后,可以到技术高级学校(FOS)和职业高级学校(BOS)学习相关理论知识,1年后可进入应用技术专科大学,毕业后可从事工程师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5.高等教育
   (1)读完文理高中的学生在12年级时参加毕业考试,通过后根据成绩进入综合大学学习。
   (2)技术高级学校(FOS)和职业高级学校(BOS)学习完相关的课程后,可进入应用技术专科大学学习。
   (二)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职业教育在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平行进行。企业侧重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适用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企业和学校通过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共同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工人。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1)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
   (2)双元制教育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即企业师傅和职业学校教师共同担任。
   (3)双元制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好处
   (1)对学员:除享受免费教育外,在学习期间还能获得生活津贴;同时在真实的并且是最先进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形成对企业的认同,并获得必要的职业能力以及不同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的能力和资格。
   (2)对企业:获得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无需从外面招募);不但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招募成本和再培训成本;参与制定基于企业的教学内容,并开发相关标准。
   (3)对政府部门:收获政治回报;在企业的参与下,满足全国劳动力市场对合格工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系统具备很强的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能力;能够有效引导职业教育,并确保其质量;获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早期预警。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和职普互通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政策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所以非常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小学毕业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流,初中毕业再次分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不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教育分流但各教育高度互通,小学毕业后分流的学生,求学的路并未受到限制。即便进入普通中学,如果成绩优秀突出,仍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也能上综合大学;文理中学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职业教育,拿到职业资格后,可以继续上大学;参加职业培训、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同样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德国70%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10%选择应用技术专科大学,其余读综合大学。德国的科研任务是交给综合大学的教授和学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交给应用技术专科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将具体产品制造的任务交给完成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这种教育结构非常合理,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人才过剩或人才短缺情况。
   我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分流,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很大部分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或大学,这种模式没有完全遵循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不符合教育规律。普教与职教之间及职教类型、层次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单线联系,互不相干,整个教育体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各层次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以就业结束,大都一次定终身。
   1.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力度,确立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待遇,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将“职业意识”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改变社会观念,建立公民的职业意识,形成重视职业技能的社会氛围。
   3.改革现有升学考试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文化、经济发展的教育分流机制,吸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现有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建立分流机制,共同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
   (二)廣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挥行业主导作用,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学生入学前,先找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学徒,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企业依照职业教育条例中确定的企业教育标准开展职业培训,学校依照框架课程中确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开展专业科目教学,校企共同开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规范双元制职业教育框架,为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并授权给各利益相关者,由行业协会主导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开展、监督、评估、培训和支持。
   1.国家应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依据,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我国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引领力度明显不足。为职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开展学校、合作企业、师资的评估和证工作;监督、监测学校和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组建第三方的职业认证考核队伍,实现考教分离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德国有一套非常独特和严格的教师培养制度,教师享有很高的地位与待遇。因此我国要着眼于制造强国战略,结合国情,国家应站在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1)加强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和在职继续教育制度。
   (2)加强立法,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提高教师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待遇,使职业教师能够安心从教,专注于职业教育事业。
   四、职业教育应为“中国制造”打好坚实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打下基础。
   “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当前,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
   (1)职业教育应缔造好人才的“品质意识”。品质意识直接体现在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工作、每一个产品品质的追求上。职业学校应建立品质文化宣传和教育,将品质意识、品质能力坚持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2)职业教育应打造好人才的“综合素质”。员工和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对制造业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人才培养应注重素质与能力的结合,注重文化与创新的结合。
   (3)职业教育应塑造好人才的“规则观念”。规则意识就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依程序、按规矩、守法规,职业院校同样应将规则意识、规则能力坚持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德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世界领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严谨、有序的工作习惯,良好的现场管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严格、独特的师资培养机制,完善的教学/培训过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实现考教分离的第三方考核认证体系,实力雄厚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这些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安昭怡,杨涛,郑相杰,等.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39-42.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