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非编职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等一系列学校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职能。现阶段,后勤职工队伍中非事业编制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分析后勤职工队伍的构成与特点,以及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几年来学校后勤在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期引起学校领导、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不断改进工作,切实加强后勤非编职工队伍建设,为学校建设发展和各项工作提供充分保障与优质服务。
[关 键 词] 高校;后勤非编职工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32-02
高校后勤是为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等一系列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提供的基本保障服务工作,[1]同时承担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保障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而非编职工是这支队伍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我校)为例,分析非编职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总结加强非编职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一、后勤职工构成现状
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后勤集团共有餐饮中心、公寓中心、修缮工程中心等十个实体中心,承担着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师生学习与生活的保障任务。目前,集团共有职工600余人,其中,事编职工60余人,非编职工500余人;非编职工中包括与北京化工大学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60人、劳务派遣400余人、退休返聘职工30余人。
二、非编职工构成的特点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工形式经历了单一化(全部事编)向多元化用工的发展历程,最终确立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事业编、合同制及劳务派遣等多元化用工形式并存的用工格局。北京化工大学也在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同样格局,分析我校后勤非编职工的构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用工形式——用工形式多元
学校合同制、集团人事代理制、劳务派遣、退休返聘。多元化的用工形式弥补了事编人员不足,增加了单位用人的灵活性,对学校后勤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构成分布——非事业编职工成为主体
北京化工大学的非编职工比例高达近90%。非事业编制人员已经成为学校后勤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正常运行的主体力量。
(三)文化分布——非编职工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本科以上学历占15%,高中及以下学历为80%。
(四)岗位分布——非编职工从事的岗位层次相对低端
非编职工从岗位分布来看,主要以相对低端的操作岗为主,如校园保洁员、维修员、厨师和售饭员等,管理岗位相对较少,仅占约10%。
三、非编职工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出现的时间不长,加之后勤非编员工的特点,给相应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各校实践可以看出,在非编员工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资待遇不同,非编员工积极性差
工资待遇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的直接因素。后勤员工中,事编员工和非编员工的工资待遇差别较大,非编员工无法获得满意的劳动报酬,使他們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这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首要原因。
(二)任职时间短,员工稳定性差
主观上,人们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后勤工作事情杂、地位低、没有前途,工作人员不受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客观上,后勤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环境差,导致后勤人员在心理上缺乏认同感。这两种因素导致后勤员工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学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失
传统观念认为,后勤工作简单易做,门槛低,缺乏科技含量,一般人都可以胜任,这就使得后勤员工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低学历多,高学历少;尤其是非编员工,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甚至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另外,后勤员工中专业人才较少,专业技能比较缺失。
(四)使用法律维权能力欠缺
高校的后勤员工特别是非编员工,在了解掌握一定法律知识之后,开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非编员工由于文化水平限制等原因,尚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运用法律维权,出现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的情况,错误理解适用法律的行为时有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后勤职工管理中非编员工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制度规章,解决好非编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后勤职工管理和后勤职工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非编职工管理实践探索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后勤非编员工的管理方面积累、总结出一套做法和经验,既有效维护了非编职工的权益,保障了后勤职工队伍的稳定,也有效提升了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淡化身份,绩效工资相同,规范薪酬机制
事业编制员工与非编员工的薪酬差距是由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后勤在不打破学校整体工资结构的情况下,设置岗位绩效标准,实现同岗位不同身份职工的绩效工资相同。同时,规范非编职工工资结构,保证非编职工工资不低于社会或其他同类高校同类岗位工资;保证每年工资增长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增长,并将其制度化,形成了工资增长长效机制。 (二)为非编职工的事业发展提供通道
从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非编职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平竞争的用工制度。后勤集团出台《后勤集团级计划内非编管理办法》,为任职关键岗位,承担重任的非编职工提供相应的职级,给予学校同类事编人员的待遇,为优秀的非编人员提供岗位和待遇上的保证。
(三)转变管理思路、树立法律观念,依法用工
做好高校后勤非编用工的管理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依法管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加以规范和引导,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操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面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合同管理
我校后勤集团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签约率100%,同时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办理续签和离职手续,保证非编职工的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随着编制外用工管理的大环境已经由传统的“人治化”转变为“法制化”,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加紧转型,建章立制。我校后勤集团根据《劳动合同法》中对员工的试用、奖惩、辞退、解聘等行为的法律规定,各中心制定了相关的《员工手册》,并结合后勤各岗位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使之“有法可依”,做到“有法必依”。
3.缴纳“五险一金”,办理退休手续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规定,我校依法为全部符合缴纳社保和公积金条件的职工(包括非编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为部分重点岗位职工缴纳补充医疗保险,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为多位在我校工作超过15年的外地职工办理了在京退休手续,使他们得以享受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待遇,对其他非编职工起到示范作用,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
(四)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
1.充分发挥工会维权职能
在学校教代会代表中,为后勤非编职工分配一定比例的名额,保证非编职工同事业编制职工一样,能够参与学校工作的民主管理、监督、决策,表达非编职工的声音。后勤集团分工会每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有关后勤集团改革的重大措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均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完善后勤集团公开制度,接受职工的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2.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后勤集团分工会高度重视非编职工的劳动争议处理,成立后勤集团劳动争议委员会,成员包括非编职工,在妥善處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及时高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招聘、考核工作中,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吸收非编职工作为成员,参与到相应工作的监督中,保证了非编职工的合法权益。
3.积极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非编职工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为取得大专、大本、硕士学历的非编职工减免部分学费。每年举办各类技能大赛,提高职工学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楼宇安全等培训,帮助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培训增强个人的技能,更新观念,为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关心职工生活,开展送温暖活动
关注弱势群体和患病的困难职工。每年投入经费五万余元,组织在后勤工作满10年或年龄超过40岁的非编职工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对于患病的职工,第一时间进行探望和慰问,每年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2万余元,慰问看望职工数十人次。对于特别困难的职工,想方设法帮助职工垫付医疗费用,保证生病职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后勤集团非编职工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后勤职工稳定性高,归属感强,工作积极性高,后勤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后勤职工的流动率降至每年10%以下,避免了各项法律纠纷的发生,有效降低了招聘成本,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的学生规模、科研经费和建设规模大幅增长,对后勤系统的保障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大多数高校后勤职工队伍的补充主要通过聘用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形式来解决。[5]新形势对高校后勤的非编用工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后勤队伍建设是一项艰苦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我们要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职工队伍,圆满完成学校后勤的各项工作任务,为高校后勤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志荣,林铃,黄凯.加强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同行,2016(14):256.
[2]林荔榕.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校院后勤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6):13-14.
[3]刘超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0):96-97.
[4]马恒通.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67-68.
[5]赵萍.新形势下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0-31.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