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确立明确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渗透 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生在步入高中学校后迅速面临选科走班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步晚,且多数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而普通高中更多地进行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这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受不到重视,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普遍不能根据自身及专业情况做出正确选择。[1]因此,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刻不容缓。相比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更具有人文性强、涵盖面广、课时量大、利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等心理教育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大部分高中生在入学之初,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对自己做出明确的规划。作为高中教师有必要透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切入点。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这个兴趣是能够长时间地坚持,并能跟自身性格特点相结合的;第三,就是要有丰富的职业知识,通过真实体验与自身结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第四,要有侧重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2]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1.分析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生涯规划的基础。被誉为“中国中学生职业规划第一人”的吴志兰老师曾说,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和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日后在择业时就不会盲目。相反,如果对自己认识模糊,那么以后的职业人生可能就是痛苦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认知教育是必要的。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时,教师可就作者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诗文了解并分析陶渊明的性格,让学生意识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人生之路选择的重要性。另外,在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史记》后可集中探究“鸿门宴”部分,渗透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性格,以及二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可结合文本具体内容重点分析项羽的骄矜自负、寡谋轻信等性格特点,与之对应的是刘邦的坚韧克己、能屈能伸的个性。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2]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必要的,分析哪些性格可以促进自己学业上乃至以后事业上的成功,哪些性格特点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扬长补短,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乃至职业。
2.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学习完《屈原列传》、《报任安书》两篇课文后,可举行一个以“择死或择生”為辩题的辩论赛,分析为何屈原选择死,司马迁选择生,二者都能受到后世的景仰,通过辩论分析其原因,剖析其价值,既可以对屈原与司马迁的选择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又塑造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对自我有了新定位。同时,有选择地开展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其他兴趣活动,比如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活动等。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能让学生展示与发现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适时介绍与语文相关的职业,如媒体编辑、采访记者、节目主持与管理、教师、文秘、电视编导等职业,让学生树立起职业发展的观念,增强生涯规划意识。
3.阅读名人名著,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目标
生涯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对自我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有了充分认知后,应该引导其根据自身特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比如,在学习王安石或杜甫等古人的作品时,可拓展古人青年立志报国的高远志向,让学生切身体会与学习;另外,还可以拓展联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学生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若能在此类文章的教学及拓展中,抓住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生涯规划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力提升的学生能力
1.表达能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表达能力日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能够有效提高这一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课文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表达能力,如,可在《六国论》一文的学习中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让学生掌握劝谏技巧,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自主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在此期间对学生适当点拨,让学生每节课都发挥其自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发现、创新”列入课程目标的最高等级。《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维始于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会产生本能的探究动机。”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老师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对变通性和独特性练习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视野更加开阔,勇于选择非常规的职业,提升未来的就业能力,在今后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聂玉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3).
[2]盛华萍.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J].教材研讨,20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