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性以及理性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思维发展的奠基阶段,基于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
  数学思维包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者的思维活动形式,即能够用数学的思维以及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数學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1) 有效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潜能意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通过数学思维训练的方式进行策略活动和游戏,对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训练。( 3)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塑造学生的未来打下更加坚固的基础。 充分利用快速的心算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等方式极大提高与智商息息相关的五大领域的基础能力。
  二、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
  1.抽象知识拟人化,提升概括能力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稍抽象的词语、概念、公式等需要借助于直观形象或直接经验进行理解。教学中,一些数学领域中约定俗成的知识如数位、计数单位、括号的运用等,学生在经历实践操作、直观体验后对新知会有初步了解,但还不能灵活运用,停留在模仿状态。拟人化手段赋数学知识予人物或动物形象,可让学生在经历直观体验之后能以生活经验形象生动地理解新知。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掌握知识,从而自主归纳概括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例如,人教版一下“小括号的认识”,学生之前已经掌握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上课时,笔者先调查学生是否认识小括号,大多数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括号内的要先算,但不了解什么时候要用到小括号及小括号的作用。于是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课堂。笔者出示几道不含小括号的加减两步算式,让学生说计算顺序。在小结时把“+”与“-”说成两兄弟,小结为:数学上加减两兄弟规定,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教学例题“有10颗星星,先剪掉2颗,再剪掉3颗,还剩几颗星星?”笔者让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讨论如何列式计算。学生出现两种算法: ①10-2-3=5 (颗); ②2+3=5 (颗), 10-5=5 (颗)。在分析完方法②后,笔者问: “可以用10-2+3这样列式吗?”让学生讨论、说理。学生意见不一,有的开始质疑,提出按照加减两兄弟的规定,算出剩下星星的数量比原来的还多,于是就结合方法②的思路提出“2+3”要先算。这时,学生产生与原认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矛盾。笔者追问: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这时学生已经悟出什么时候要用到小括号了,齐声回答道:“用上小括号。”笔者顺势解释道: “这是加减两兄弟的第二条规定,要改变原先规定的运算顺序,得做个记号,于是数学上就请出了括号先生来帮忙。”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及笔者生动的拟人化语言情境中轻松地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自主概括: ①改变运算顺序;②提醒我们有小括号的括号内的要先计算。学生对括号充满了好奇与羡慕,问道: “有中括号和大括号吗?”笔者顺势再用拟人的方法简要描述中括号和大括号的用途,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状。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学生能准确判断运算顺序,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课堂总结也能全面到位。拟人化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在生活情境中生动形象地学习数学,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充满兴趣。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对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活动中,进而概括新知,培养他们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的意识。
  2.建立知识系统,明确联系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多呈零碎状储存。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系统,明确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思考依据,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学生遇到“8+□=12”这样的算式。大多数学生是基于12的组成来填空;有的学生想到用凑十法,即8+2+2=12, 2+2=4, □=4。学生受知识的限制,求□内的数还不会用减法12-8进行计算。学生关于加减法间的联系只限于看图写算式,一图四式或一图三式形象感知;或是完 成 如 同“ 10 +5 = () ” “ 15 -() =10” “15- () =5”这样的填空题体验加减法间的关系,未进行抽象概括;关于解决问题,大多也是以实物图加大括号形式表达,另有一些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的问题信息。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单纯,还无法将上述相关知识建立联系,教师要充分运用加减法意义,并将其贯穿于相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知识的系统性。例如,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示出部分数和总数,即双手侧平举各表示一个部分数,双手并拢位于胸前表示总数,类似于用大括号表达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中求的是部分数还是总数,进而依据对加减法意义的认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一图四式或一图三式的填空题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加减法意义说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加深对加减关系的体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笔者建议在解决问题时,适当地让学生用大括号的形式表示出题中信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有依据地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教育正是属于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而数学这门课程又是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大地帮助。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合理运用教学对策,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探讨,从而促进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岩.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
  [2]王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7,(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