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冰的艺术作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徐冰的艺术作品,从中寻找出其艺术手法,再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徐冰的个人经历,总结出徐冰的艺术风格并剖析其中的核心内容所表达的内涵,最后通过其艺术品所承载的思想总结出徐冰的艺术特点。徐冰通过他的艺术展现出的是对当代社会上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斥责和抵制,通过两种对立的角度的相互转化让观者卸下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以单纯探索的角度进入徐冰的艺术世界,去感受徐冰所理解生活、社會、文明的本质。
  关键词:徐冰;艺术特点;悖论;东方艺术思维
  悖论在逻辑学上可以解释为一个命题推理出两个非包含的结论,同时两个结论实则相互矛盾,但在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在大众眼中,悖论的推导是一种具有紧密逻辑的推理但又有荒诞成分的思维过程。但悖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甚至研究上为人们的问题都提供了帮助和解决思路,同时悖论也会让一些人通过矛盾观察到曾经忽视的重要部分。
  国外著名的悖论有很多,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而国内最有特色的则是禅宗之中的悖论思维,这也是最具东方思想的悖论体系。“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既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能相互包含,相互转化,这是禅宗悖论思维的实质。禅宗主导“万物和合归一”的整体论,而分裂整体有可能会导致人对事物的认知出现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因此禅宗在表达中就会用悖论的形式减少人对于事物的界定和划分。徐冰在创作中同样借鉴了禅宗的悖论思维,创作了《天书》《ABC系列》《背后的故事系列》《凤凰》等一个又一个惊艳之作。
  1 徐冰艺术的经历与影响
  祖母家浓厚的禅修佛学的文化氛围和质朴、坚毅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冰的童年时期,这也决定了他严以律己的处事性格,为他的创作之路打下基础。同时,地域和经济环境也使他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熏陶。由于“文化大革命”,徐冰在少年时期接触到了很多当时大学中的老师和知识分子,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丰富了眼界。1975年知识青年下乡形成了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也为他的专心创作创造了一个贴近当时社会主流且相对稳定的环境。徐冰在创作第一部作品回城之后经历了1985年的新思潮运动,接触了与从前的谨慎、内敛、低调相比完全不同的一种创作环境。两者的碰撞让徐冰产生了疏离感,同时也激发了徐冰的创作,其艺术作品中的悖论相互转化思维也是从此时开始显现出来。
  2 徐冰艺术作品中的悖论转化的发展与完善
  2.1 悖论相互转化发展的起点——讽刺
  徐冰的艺术品始终以东方思想禅宗文化为他创作的根基。“循环”“平衡”“规律”等典型的东方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其中展现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最具有徐冰艺术特点的艺术形式。第一幅明确展现这种艺术形式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是1991年创作的《天书》。徐冰在这部作品中对文字进行了深度地剖析,总结出文字的规律,再将文字的表象和本质的用途拆分,将语言本质性功能去除,独留文字图形系统的空壳,用这个空壳制造出一个庞大且较为封闭的空间。观赏者走进天书之时,四周都是不可识别的文字,从而产生一种恐慌感。同时,不可读的文字与数量庞大的类似字所产生的碰撞也是体现这部作品集严谨与荒诞为一体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是他惯用的方式之一,他将艺术语言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文字的系统去映射社会和文化的脱节,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这个“系统”,看似完善全面、精美而且烦琐,但其本质已经“不可读了”。
  2.2 悖论相互转化发展的转折点——担忧、期望
  天书之后,徐冰的艺术思维与西方艺术思维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理念,那段时期的作品表述的内容尖锐直接如《Wu街》《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等,之后逐渐内敛,沉稳展现出东方文化独有的神秘,其转折点是2008年回国的作品《凤凰》。这部作品是徐冰以废弃的工业垃圾为材料制作的欲展翅高飞的凤凰,它十分庞大,以至于需要数十辆吊车才能让它稳定那高傲的姿态,绚丽多彩、昂首挺胸的背后却是破败不堪的躯体,摇摇欲坠的展示方式让它显得凶猛而美丽,神圣与现实会于一体。徐冰希望它所展现的是经历困苦,却依然保持着自尊的形象。它也象征着未曾实现的希望与梦想。但其被隐藏的“本质”却是垃圾,是危险的、容易损坏的“最底端”的物质。这种圣洁的、理想的、纯乌托邦式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所展现的“垃圾”的再创作相碰撞所产生的观赏效果,与《天书》给人的感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更为震撼。两极之间的转换使观赏者感受到了更为直观、更为迫切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本质则是徐冰希望人去发现的对自然、对社会的期待与担忧。笔者认为如果《凤凰》这部作品是徐冰对祖国在其内心的描绘,那其“垃圾”的本质和意义则警示着中国的政策、经济、文化、生态之中尚不完善的部分,其中包含的希望与未完成的梦想则表现了徐冰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2.3 悖论相互转化发展的先阶段——关怀、慈悲,回归自然
  《背后的故事系列之自然之沉思》则是徐冰借用自然中的不可控力进行艺术创作中最为特殊和经典的一部艺术品,徐冰委婉而隐晦地通过悖论转化表达出他对自然的敬爱与渴望。他将树林的幽静与所产生的光影和画布上的树木山石相结合使这部作品突破了画布的界限融于自然之中,宛若回归本源。画布中的树木也拥有了生命一般。“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实的树木与绘画的树木交错、碰撞使观赏者在恍惚之间体会到自然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即“一切都源于自然,而回归自然。”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在呼吁爱护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徐冰对人生的本质的追求和向往。通过真树与假树的相互转化产生的陌生与熟悉,恍惚之间身在其中的意境,让观赏者跳脱出世俗的喧嚣,沉静下心去体会和感知世界的实质。
  《凤凰》《天书》与《背后的故事系列之自然之沉思》这三个作品拥有完全不同的题材,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徐冰想表达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却用了同样的徐冰式艺术创作手法——悖论转化,从而产生轰动的效果。出现矛盾或碰撞才能出现问题、激发思考,这也是徐冰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一,通过悖论的转化主动引导观赏者观察矛盾,提出问题,深究其原因从而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主观的,是艺术品本身与观察者的阅历、经验和知识的一次碰撞,所以徐冰的艺术品除了他想表达的想法之外也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对每一位观赏者而言,每次观赏徐冰的艺术品,都是一次全新的对外部认知和对自我认知的过程。   3 徐冰的悖论转化
  如果把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形容成物质的本质,而应运而生的各个部分、各个阶层则是根据本质抽象而成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框架。徐冰总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发现整个社会发展中老旧的、畸形的、不顺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病变的地方”,并且不带有个人情绪和态度,以“平常心”了解其“病因”再将这种问题抽象升华,留下“病变的地方”,将“病因”与艺术家创建的全新的艺术系统相结合,以一种全新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或将社会问题的“本质”以独特的、抽象的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展示。徐冰的艺术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将一些隐藏起来的问题放大并展现出来。不健康的“因”与看似光鲜亮丽的“果”产生了一种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联系。
  4 结语
  徐冰的艺术创作手法很丰富,如复数、无限等,这种含沙射影的悖论转化艺术手法十分具有徐冰的低调、内涵的东方艺术风格。徐冰本人曾说,“他的作品是在制造一个圈套,他人愿意进入,受到圈套的洗礼,愉悦地离开。”在笔者的理解中,圈套既是他对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的戏称,也是最朴素真挚的自我评价。作品的“圈套”也就是他远超常人的却又朴实内敛的“平凡”的视角,旁人进入这个“圈套”之中,就仿佛通过徐冰的艺术作品体会到徐冰所看到,体会到的世界。同时,徐冰在自己的视角看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他并不会在作品中做出问题的解答或者理解层面的引导,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得到不同的启示,因人而异,从而带着全新的理解愉悦地离开。徐冰没有通过艺术作品去引导什么,发现和主动地探索问题才是徐冰希望为我们带来的。
  参考文献:
  [1] 宋凤华.从徐冰作品看中国当代艺术[J].西江月,2013(7):318.
  [2] 石瑞.徐冰作品《天书》研究[J].人间,2016,197(2):228-229.
  [3] 陈怀宇.徐冰作品的审美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 张瑶.东西融合,文化对话徐冰和当代艺术发展[J].美与时代(上),2014(12):47-49.
  [5] 离开艺术,来到社会现场——与徐冰的对话[J].美术文献,2016(5):20-25.
  [6] 林华.禅宗:对庄子的承接与超越[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3):24-27.
  [7] 杨暄冰.浅论徐冰的艺术[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294.
  [8] 戴传江.慧能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及其现代开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139-142.
  [9] 陳欣.论禅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24-27.
  [10] 汪晖.凤凰如何涅槃?关于徐冰的《凤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2):38-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