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发展与审美创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并从未间断过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一发展过程极其规律,用这些规律来引领和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创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美好明天。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歌唱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诞生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是今天声乐技巧的高度发展,以及声乐形式的异彩纷呈,它始终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声乐技巧也始终为表现语言和美化语言而服务。不同的民族由于时代、地理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民族风格也就不同,其独特的音乐化的语言显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其艺术美的创造也随着时代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艺术美的产生过程和形式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来发展和创造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事业。
  一、中国民歌曲调的旋律美
  一种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于人类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它们都根植于深厚的民歌基础之上。在数千年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民歌,它的题材几乎包罗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与理想、追求。民歌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编年史。从最古老的民歌集《诗经》和《楚辞》中,我们虽无法听旋律是怎么样的,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仍然从歌词中看到其旋律的反复性和回旋性,以及曲式结构的多样性,并且可以从这些曲式中看到某些现代曲式的影子。像一、二、三段体,回旋曲等都可以看到,充分的适应了歌词内容的表现要求。
  汉代的民歌在旋律和曲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只有独唱的称为“徒歌”,采用帮和形式的称为“但歌”,乐府后加上乐队伴奏成为“相和歌”,再与舞蹈相结合的叫做“相和大曲”,旋律悠扬婉转,别具一格。后来的清商大曲与之相比又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著名的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这些叙事性作品都已具有说唱音乐的性质。
  唐代是我国诗词与音乐发展的辉煌时代,在连续三百年的艺术舞台上,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多位伟大的诗人。音乐文学的这一高峰,使音乐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唐代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著名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动人歌曲。歌曲以景寄情,情深意切含蓄委婉,娓娓动听,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调变化莫测。经千百年久唱不息,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巨大的发展变革,现代声乐艺术更加深入人心。它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传统,而且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断的发展。如:风格清新典雅的“学堂乐歌”。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应时而生。总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吸收和扬弃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形式、演唱方法、民族特色和表现风格都自成完整的体系。散发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美。
  二、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声腔美
  一切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与人类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它们都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歌基础之上。在数千年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它的题材包罗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与理想,追求。
  在千百年来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诸如: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等。由于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不同,语言声调不同,生活习俗和民间风尚不同,这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从而行成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唱色彩
  歌曲《岩口滴水》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贤创作的众多优秀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曾在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获奖。歌曲通过祖国边疆的男女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了解放初期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人定胜天的信念。歌词淳朴清新,真实自然,像“打得磐石如花开”,“镐头磨成锤头样”,“路像金龙绕山岩”,“穷山变成花果山”等语言,简单朴实,形象生动,把筑路的艰辛和幸福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歌曲旋律音乐的结构是带再现的三段体,2/4拍,民族羽调式。歌曲第一段的旋律音调起伏较大,抑扬顿挫,抒情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用滴水穿石的力量来形容工地上每个劳动者力量集中起来的巨大,以及打得磐石如花开的劳动乐观主义精神,表现激烈欢快的劳动场面。平稳、徐缓的节奏,让人们仿佛听到了边疆的高山丛林中开山挖土的吆喝声和放炮炸石的轰鸣声。这一段演唱的声音要平稳连贯、朴实抒情。第一句的声音要逐渐推出来,“打”字处在强拍,前有前倚音装饰,后有附点处理(附点的作用是改变时值,更重要的是改变强弱关系),所以要有意识夸张一些,把“打”字结实饱满地喷放出来,但不能过分,要保持第一段连贯流畅、平稳抒情的整体音乐形象。“点点滴滴落下来”的“落”字演唱要先重后轻,轻到几乎听不见,再接唱后面的旋律,有一种掉落下来的声音形象。
  歌曲第二段欢快热情的曲调旋律,添进了民歌中常有的爱情抒咏表现,抒发了“阿妹”对去南山参加修建公路的“阿哥”“一镐一镐把山开,镐山磨成锤头样”的自豪和牵挂,以及“穷山变成花果山,摘朵鲜花给阿哥戴”的无比欢快喜悦心情。演唱时与第一段相比,既要有节奏、速度的对比,声音色彩的对比,更要有情绪表现的对比。要演唱得热情奔放,自豪欢快,声音要紧凑跳跃又富有弹性,每一句的字音要吐发清晰,优点像高兴欢快的叙述道白一样。第二句反复,“路像金龙绕山崖”,声音要轻一点,这样与第一句有对比,也表现了叙述声音的抑扬顿挫。接着“驮着金龙游过”六个字音有三小节六拍的反拍子演唱处理,每拍后半拍是跳音要重唱,而前半拍却轻点唱,这样的处理既有新颖出奇的效果,又很好地表现了阿妹难以抑制的内心嘭嘭直跳的愉快喜悦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反复“摘朵鲜花给阿哥戴”要放慢渐强知道强收,进一步抒发阿妹对阿哥激越的情感,声音音区比较高,这样气息控制的力量和小腹内收的力量积极有力直到声音结束,同时口腔要保持吸气打哈欠的状态竖立张开,充分运用口腔和鼻腔上部共鸣,使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饱满结实有力。更有力的显现出民族歌曲的旋律的美。
  民歌,它不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一旦完成即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传承接唱中发展、充实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民大众既是创作者也是演唱者、傳播者、欣赏者、评议者。任何一种民歌的产生和流传都是无数民间艺人长期传唱、修整、锤炼、塑造的结果,是群体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创造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时代的脉搏与生活的气息,是人们审美活动高级的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语言的不同及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形成了我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感真挚朴实,声腔优美圆润,语言鲜明生动,风格魅力,多姿多彩的艺术特点。这样将会更有助于发挥和表现作品的艺术美,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与民族气质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作品,为学习和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技能技巧,探索和追求民族声乐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我国民族特有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体系,为开创民族声乐艺术新篇章做出更大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