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柏钢琴作品《浔阳古调》音乐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浔阳古调》是陆华柏先生以琵琶原曲的旋律为元素创作的钢琴作品。陆华柏的钢琴作品《浔阳古调》,取材于我国传统琵琶曲《浔阳琵琶》,运用钢琴特有的宽广音域和演奏技法,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曲《浔阳古调》的音乐分析,旨在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意境与演奏技巧。
关键词:陆华柏;《浔阳古调》;琵琶;钢琴;音乐分析
《浔阳古调》是陆华柏于1947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写于江西九江,也就是古浔阳城。陆华柏(1914—1994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武进人,代表作有歌曲《故乡》、清唱剧《汨罗江边》、管弦乐《康藏组曲》、钢琴曲《浔阳古调》《东兰铜鼓乐》等。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的第二代作曲家之一,陆华柏对音乐作品民族化的探索,可以说是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相对于“第二代”中的其他作曲家,陆华柏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则更具有“历史”的意义。这是由于陆华柏几乎是靠自学掌握的西方作曲技术,能够较好地处理“学院派”作曲技法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1]
在钢琴作品方面,陆华柏最早创作的4首钢琴曲,分别为儿童钢琴曲《狩猎》(《音乐教育》1935年第3卷期)、《Scherzo》(《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1期)、《辞别》(《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5期)、《偶成》(《音乐教育》第5卷1期)。这些作品在律、和声以及曲式方面,均是按照西方古典作曲法结构原则写成。作为对西方作曲技术的模拟之作,以上4首钢琴作品形式简单,也不具有民族风格。陆华柏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化风格,始于为刘天华二胡独奏曲编配钢琴伴奏的创作实践。陆华柏在1943年之前创作的全部都是声乐作品,包括为别人的声乐作品配器,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的艺术歌曲《故乡》,其钢琴伴奏已经有了民族化风格的尝试。在表现中国音乐风格上,陆华柏真正成功的作品是1947年的《浔阳古调》。这部作品并没有使用任何民族乐器,只是钢琴独奏,但却表现了琵琶的音效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气质。《浔阳古调》并不是对琵琶原曲的旋律进行改编或移植,而是直接拿其发挥。[2]
陆华柏《浔阳古调》的音乐,取自我国传统琵琶曲《浔阳琵琶》,其传谱最早收录在1895年《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清代鞠士林手抄本。钢琴曲《浔阳古调》共分为7个部分,序奏、主题、四个变奏及尾声,其主要音调均选取自《浔阳琵琶》,每一段落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合尾”的特点。从该作品的和声编配来看,虽然调号标记是一个降号,但是按照乐曲来看,应是以降B为宫音,且每段都结束在C音上,所以整个作品都是建立在C商调上。
序奏(第1~4小节):
速度为行板,标记为5/2拍,演奏时刚开始是散拍子,左手演奏模仿鼓声,有规律的鼓点,由强到弱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感觉,右手旋律第3小节为第2小节的模进,第4小节开始,右手加入装饰音,使节奏变得密集,左手持续地八度下行,音响上做渐强,让人感觉鼓声箫声越来越近,仿佛船划进了码头,左手波音就像是船桨划动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第一段:花蕊散回风(第5~17小节):
速度为小行板,这一段出现原琵琶曲主题,使用西方作曲的对位写作手法,左右手旋律以一个八度先后出现,左手模仿右手旋律,形成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的效果,强调原曲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右手旋律在小字三组进行,有种轻盈感,连奏与跳音的结合,就像点点花蕊随风飘扬,弱的音响效果给人以唯美的感觉。第15~17小节,旋律逐渐变慢,尾音落在主音C上,完满终止,在听觉上給人一种舒适感。
第二段:关山临却月(第18~34小节):
变奏一,速度为小快板,左手织体变为持续十六分音符,右手旋律节奏变得密集,在强调主音C的同时,加入变化音,使调性出现小的对比,整段音乐在节奏和和声织体上都增加了音乐的色彩。右手密集旋律,连续出现的装饰音,以及不用连奏的奏法,模仿琵琶弹拨乐器的颗粒感。虽然左手使用持续低音和弦,但演奏只做一个F的强,频繁换踏板,使听觉效果不让人觉得吵闹喧嚣,干净的音色给人一种月上东山、江风习习之感。
第三段:箫声红树里(第35~75小节):
变奏二,速度为中板,主题旋律在内声部出现,左手织体和声简单,给人安静祥和的感觉,右手主题旋律和分解和弦交织在一起,整体音响效果是弱,在分解和弦高音的衬托下,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如悠扬的箫声一般。
第四段:临江远眺(第76~106小节):
变奏三,速度为柔板,右手旋律节奏被拉长,有种声音回荡在广阔江面之感,左手使用五声的分解琶音,描绘了水面微波荡漾的画面。音乐流畅细腻,干净悠长。第94小节,左手织体短暂变为八度断奏,右手旋律也从连奏变为断奏,音乐造成短暂的紧张感,四小节后又回到此段开头的音乐织体,仿佛是面对开阔的江面、美丽的景色,放下了心中的烦恼。
第五段:江上归舟(第107~145小节):
变奏四,速度为很快的快板,将乐曲推向高潮,音乐变为快速的左右手交替八度断奏,有一种竞速赛舟的感觉,整段音乐一气呵成,音响效果激情奔放。最终结束在主音上。
尾声(第146~158小节):
速度由行板变为急板后又回到行板,此段速度多变,前几小节使用切分节奏,具有动力感,急板部分使用上一段的音乐材料,速度加快,音乐奔放充满激情,后面回到行板与序奏呼应,延长音营造一种暂时停止的画面,与前后的动感形成对比,最后用交替持续上行的断奏将音乐推向高潮,以极强的主和弦使音乐在高潮中结束,音乐充满华彩性,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作者在乐曲中加入序奏和尾声,是为了突出民族音乐的意境,同时又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但其中也多强调民族调性,为了不脱离原曲主题,调式和声简单,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朴曲风。陆华柏曾说:“我国音乐文化传统、西方音乐文化传统,这两位巨人,前者以庄严的目光,后者以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三十年代学习音乐的年轻人……其结果,我走了一条既不完全顺从,又不彻底背叛的道路。”[3]由此可以看出,在处理音乐创作中中国和西方作曲关系的问题上,陆华柏提出“中西并存”,他的这一理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在重视和传承中国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作曲理论与演奏技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音乐。
这首作品音乐古朴,还有其他中国作曲家也写了几部相同题材的钢琴作品,其使用技法也相似,包括江文也1943年所作《浔阳月夜》和1945年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还有黎英海1982年定稿的《夕阳箫鼓》,其中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流传最为广泛,成为经典之作,虽然前几首出现早于他几十年,但是鲜有人知。郭迪扬的《我爱“浔阳古调”》一文认为,该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幽静的意境,以及古色古香的和声背景”,由于曲中的“钢琴模仿着琵琶的音响”,因而“作品的民族风格是强烈的”。
钢琴演奏家张奕明在他的书中说道:“我在演奏《浔阳古调》的时候,刚开始,因为脑中《夕阳箫鼓》的先入为主,所以觉得前者零散、不紧凑、细节没有后者那么细腻。但弹多了,我终于感觉出《浔阳古调》之美。那是一种朴实而不经雕琢的美,就因为它雕琢没有那么细致,反而显得更原生态。”[2]
参考文献:
[1] 倪晓云.陆华柏钢琴作品民族化风格透视[J].中国音乐,2019(03):160-169.
[2] 张奕明.民国钢琴志[M].海南出版社,2017:144-145.
[3] 陆华柏.新中有旧 旧中有新——谈谈我的一点创作经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04):21-24.
[4] 丁卫萍.一首尘封多年的钢琴曲——陆华柏《浔阳古调》的艺术特色及演奏要点[J].乐器,2009(08):42-45.
作者简介:李思羽(1995—),女,宁夏中卫人,本科,毕业于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