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传统家具的养生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古以来,人们追求养生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而具有东方审美特性的中国古代家具,其实也是古人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器具。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传统家具的养生特征,对现代养生家具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家具;养生;木材;人体工学;经络
  1 木材本身的养生性能
  木材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火原料和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到后来与人类的家居生活密不可分。我国劳动人民向来崇尚自然和谐,而木材取于自然,象征着自然,因此成为居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木材具有优美的纹路、温润的质感、清新的气味,应用于家居生活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可以装饰空间,美化环境。
  木材具有养生作用,不仅是它文化意境上中和温润的气质,能在心境上给人带来温雅平和,而且在药用功能上也能达到治疗养生的效果。其中红木家具的养生作用最为明显,不同的红木材质具有不同的功效。海南黄花梨木可助眠也可降压。紫檀木散发的气味能安神醒脑,还能促进细胞再造,延缓衰老,且夏季能防蚊驱虫。酸枝木具有良好的散热性,气味能提神,材质硬而不凉,可做桌椅。鸡翅木在热水作用下能散发特殊香气,能提神醒脑,适合用作茶几、茶具、餐具等,可给孩子使用。乌木则适合做些摆设,如小屏风、炕桌等,因为乌木长久埋于地下而不腐,逐渐碳化,便能够吸附室内的气味以及空气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柏木则具有“药木”之称,黄柏为柏木之最,象征着高洁、不屈、正义、长寿等,在药用方面的价值也很高,天然香气能缓解松弛神经,安抚情绪波动,减轻压力,还能抑制螨虫的繁殖。[1]
  其他普通木材亦具有相应的养生功效。橡树、白桦树、松树、金合欢、白蜡树和椴树等能够增加能量,放松紧张的精神;[2]樟木能抗痉挛和兴奋;冷杉能纾解肌肉疼痛,使人们有一种温暖的感受,同时具有抗抑郁的功效;檀香木也能够镇静神经,平缓心情;桦木能缓解风湿痛、痛风和皮肤感染。
  这些木材具备的养生功效,也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其一,木材的气味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神经、提高免疫力,是因为木材中含有负离子和芬多精,能够除去空气中的病菌,净化空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二,木材是一种多孔性材料,能够吸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强光对视觉神经的刺激,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和谐感;木材还能反射红外线,这是木材为什么能给人带来温馨感的原因。其三,木材具有一定的吸湿和解湿功能,因此在使用了干燥木材装饰过的室内,湿度过高时,木材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较为干燥时,木材又可以释放水分,室内湿度得到一定的调节,能够让室内湿度变得均衡,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其四,木材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能对室温起到调节作用,因为木材的导热系数较小,导热较慢。[3]曾有测定称,用木材进行装修的居室,室温在夏天较低,在冬天则较高,可谓冬暖夏凉,这对于人体养生具有积极的意义。[4]
  2 家具人体工学与养生
  家具与养生在现代是与人体工程学是分不开的。人体工程学是研究环境、人、物的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各部分,在效率、健康、安全、舒适等方面如何达到最优的学科。以发展的眼光看,明式家具在家具发展的历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神韵,而且符合肢体科学,富含技术美学。[5]明式家具尤其是明式椅的设计,非常注重家具曲度和尺度的合理性,贴合人体工学,能提升使用时的舒适度,降低人体负担。因此本文以明代圈椅为例,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来分析传统家具的养生文化。
  历史上先人坐的方式从席地而坐发展到垂足而坐,坐具一代代改良,人们的舒适度一步步提升,这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改善,无形中具备了养生的效果。到了明宋时期,人们对家具使用姿势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刻,对家具设计如何增强人体舒适度,提高人体精神感受有了较深的认知。宋人赵希鹤撰写的《恫天清录集》一书中有对琴桌的描述:“琴桌需作维摩样,庶案脚不得碍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6]这段文字可看出当时人们对人体坐姿、容膝空间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不得碍人膝”“高二尺八寸”等文字的描述已经贴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理论。
  以明代圈椅为例分析人体工程学理论在明椅中的体现,明代圈椅各个部位的设计都极具技术美学,为人们带来健康和舒适感。圈椅椅背的倾斜度贴合人的背部曲线,S形曲线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这便是著名的“明代曲线”。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造型的韵律和节奏美感,而且符合椅子最基本的功能,能够对人体加以支撑,最大限度让腰椎维持在自然状态,使得坐下时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能够得到合理的放松,减少疲劳。搭脑设计也考虑到人的生理感受,满足人的头部休闲和依靠的需要;椅子后背与扶手曲线连贯而下,具有内敛且平衡的美感,做到美觀与功能的协调,坐者使用时肘部有所依靠,上臂部分也能得到支撑,故十分舒适。圈椅的扶手设计也是在满足坐者把玩和观赏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为坐者提供搭手之处,增大对人体的承托面积,减少肌肉与骨骼的疲劳感。[7]座面材质软硬适中、半软稍硬;座面一般是平直的,为了增加舒适度,设了藤屉和棕屉,使得坐下时座面形成微微的弧度,坐感舒适。家具材质采用实木,不加漆面,保留自然的木材纹理,清新怡神。
  即使是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对明椅进行细致分析,也依然可以发现明椅在人体工程学方面的设计合理性,其极致运用了肢体科学,让人体与家具接触时获得最大的舒适感。明椅不仅能在精神上带给人享受和满足,而且具备实用的保健功效,是古代养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8]
  3 家具造型与人体经脉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将人体各器官联络组织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是生命机体的网络系统。明式椅的设计符合经络学的系统理论,将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多点的整体。一般来讲明式椅会提供脊背、尾椎、双手、双脚、大腿这5个受力点,一把椅子极大地满足了一个人整体的生理需求,起到分散重心的作用。明式椅的椅背贴合人体的尾椎骨和脊椎,两个扶手为双手提供依托,受力面较大。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座高需求一般450mm~500mm,而明式座椅的座高通常都达到520mm,如果再加上坐垫的高度则更高,而明式座椅大部分没有脚蹬,因此坐着时脚是悬空的。明椅的椅背较深,能给大腿提供支撑力,又增加了受力面,大腿受力较多,坐着并不会累;必要时,还有脚踏板能起到调节作用。明椅能够让人体受力均匀,经络得以舒展,减少局部的压迫,让血液循环流畅,提升舒适感,人体系统良性运作,起到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由十二经脉、十二别络、十五络脉组成。经脉形成通路闭环,运行气血达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因此脉络与人体脏器的健康与否息息相关,从而有中医针灸“远道取穴”的说法,虽然远离病痛处,但因经脉的联通,在特定位置依然能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在家具的形制构造上,也可遵循脉络学理论,配合人体的肢体科学,达到养生保健之效。而明式座椅的扶手设计是考虑到这一点的,因手的太阴肺经是人体营卫之气运行的起始之经,沿拇指、掌面、前臂、手肘、上臂一直到胃部,则需要考虑到人体与座椅扶手扶靠的点是否适宜。[9]因为手与扶手直接作用,所以扶手的曲面设置需要顺应手部经脉达到调节人体的作用,防止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一般明椅会设有特殊的滚脚凳,一方面能够调节座高和人体坐姿,另一方面还能提供按摩功能,能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具备显而易见的养生功效。[10]清代曹庭栋曾给出滚脚凳的完整定义:“凳之制,大抵面作方棂,仅供脚踏而已。当削而圆之,宽着其两头,如辘轳可以转动,名滚脚凳。[11]”后有学者研究滚脚凳的作用机理,发现是由于对人体涌泉穴的刺激作用,正所谓“以脚踹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井穴,精气之所起,寒气之所进,在滚脚凳发明之前,人们就常用手搓涌泉穴的方式进行养生,可见古代匠人将生活器具与养生相结合的智慧。[12]
  在中医经络学的引导下,学者们解锁了很多明式家具的生理功能,根据经络,明式座椅的肢体功效便逐一对号入座,形成了家具形制构造上的肢体科学。
  4 结语
  根据本文的理论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养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从传统家具的材质、造型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养生特性。可以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养生元素和养生方式,从而运用到现代家具的设计中,如明椅的靠背曲线、穴位的按摩设计、气味的医学功效等。传统家具与中医养生文化的密切契合,有助于对人的社会性研究,增加了我国古代家具的深层社会人文价值,也为当今家具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英,吕九芳.红木家具对不同人群的养生功效[J].家具,2014,35(05):65-69+99.
  [2] 鲍海明,吕九芳.“居木养生”文化下的全屋定制研究[J].家具,2017,38(03):36-40.
  [3] 张佳琦,宋杰,杨波,吴智慧.红木家具的室内环境养生功效探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8):64-67.
  [4] 周京南.中国传统家具木材的养生保健作用[J].浙江林业,2016(08):22-23.
  [5] 邱志涛.明式家具的科学性与价值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6] 邱志涛.大明境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 袁源.明代文人生活中的家具使用:娛戏篇[J].家具,2012(06):52-56.
  [8] 刘书真,孙建平.明式“苏作”椅类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分析[J].森林工程,2014,30(01):104-107.
  [9] 卜彦青,杜广中,王华.《黄帝内经》腧穴应用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07):1027-1029.
  [10] 李洁,张聪,林殷,张玉萍,张煜.滚脚凳源流考及其传统养生康复机理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8).
  [11]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
  [12]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75.
  作者简介:赵晶晶(1993—),女,江苏南通人,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业产品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