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学视域下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的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音乐情绪是音乐表达的关键因素,对于演奏者而言,良好的音乐情绪对于挖掘、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情感,实现作品的二次创作至关重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高校古筝演奏教学中,心理学的渗透逐渐受到重视,而如何利用心理学调整演奏者的音乐情绪则成为教育教学探究的重点。本文从音乐情绪的含义出发,对心理学视域下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对调整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的方式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心理学;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影响因素
  0 引言
  音乐情绪是指个体对音乐作品的特定感知,是音乐传递给听众的心理感受。例如,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会从情感上体验到愉悦、柔和、抒情、激昂、忧伤等基调,这些不同的情感呈现就是音乐情绪,这是音乐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的组合、变化对人的心理感受的调动与激发。古筝是我国传统民乐的瑰宝,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在演奏中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音乐情绪的表现与演奏者的兴趣偏好、性别差异、文化素养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心理学视域对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变化进行分析,则是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 心理学视域下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的影响因素
  1.1 兴趣偏好的影响
  兴趣偏好是从主观层面實现对音乐情绪的阐述,根据调查研究,不同个体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感知与理解也各不相同。例如,同样的一首音乐作品,有的人听得热泪盈眶,有的人却毫无知觉,这就是兴趣偏好对于音乐情绪影响最直接的体验。从心理学视域分析,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如果演奏者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对于某种音乐类型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欣赏与学习,其在音乐表达中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倾向与偏好。演奏者更乐于演奏那些与其兴趣偏好最为接近的作品,而在演奏过程中,其形成的音乐情绪也更加真挚、饱满。兴趣偏好与音乐情绪的表现强度通常呈正比,在兴趣的引导下演奏者能够对古筝作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并在抒发、展现音乐情绪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此外,兴趣偏好还可以影响演奏者在专业训练中的动机,提升演奏者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演奏效果。
  1.2 学习经历的影响
  演奏者的音乐学习经历与其音乐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演奏者的音乐体验与学习过程构成了其对音乐的认知结果,这一结果会对音乐演奏中的情绪产生影响。从生理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对大脑皮层结构与脑区连接点的对比,发现演奏者的手指体感皮质区大于没有音乐学习经历者的体感皮质区,另一方面,脑区连接点发生变化,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奏者的脑区连接点明显多于没有音乐学习经历者的脑区连接点,而这些生理上的差异都会对其音乐感知能力形成反馈,进而调动演奏者的音乐情绪。此外,长期的音乐训练也会提升一些演奏者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敏感度,进而提升其在演奏中对音乐的敏感性。
  1.3 文化素养的影响
  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会对一个人的审美理念形成深刻的影响。古筝是我国传统民乐的重要代表,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筝作品中都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典雅、优美、高洁等艺术价值的追求。例如,在古筝作品《枫桥夜泊》中,演奏者可以从张继的古诗入手,体会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文化营造的情感氛围,进而将诗词凄清、寂静的情感基调融入其中,展现作品的文化魅力;再如,在作品《临安遗恨》中,演奏者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入手,体会“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雄迈豪放,体会岳飞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以及力不从心的愤慨,并从儒家文化中理解忠臣精忠报国的决心,进而将其融入演奏,更好地呈现作品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情感。古筝演奏者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必然会对其文化背景与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并下意识地将其融入作品演奏,形成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音乐情绪。当前,随着音乐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西方乐器对古筝等民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而演奏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其能否在演奏中找准位置,形成独立的音乐品位,进而利用独特的音乐情绪适应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2 如何从心理学视域调整古筝演奏者的音乐情绪
  2.1 注重专业培养,奠定古筝演奏基础
  专业培养对于古筝演奏者的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进而由此影响其音乐情绪。在高校古筝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引导,结合心理分析强化理论教学与技巧训练,即一方面,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从专业角度分析音乐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围绕古筝音乐作品欣赏,深入探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以强化其古筝演奏中音乐情绪的感知与体验,另一方面,注重对演奏技巧的训练,从古筝的音色控制、演奏技术的把握、弹奏的速度与强度等方面分析音乐情绪表达与古筝作品呈现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对音乐情绪的准确表达。
  2.2 引导兴趣偏好,强化对作品的体验
  古筝演奏者在音乐情绪表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自身兴趣偏好的挖掘,从整体上体验作品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并筛选出符合兴趣偏好的内容,在演奏中调动综合情感,让作品的情感基调与自身的情感需求相契合,进而实现对作品音乐情绪的准确呈现。在高校古筝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行引导,一方面,结合学生兴趣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学习、欣赏中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契合学生兴趣偏好的古筝作品给予学生音乐体验,有意识地进行兴趣培养,让兴趣成为引导演奏者音乐情绪的重要因素。
  2.3 加强心理构建,注重人格特征塑造
  从心理层面来看,人格特征与兴趣偏好密切相连,因此,对于古筝演奏者的音乐情绪表达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古筝演奏者应加强心理塑造,实现对人格品质的建设与思考,纠正审美误区,让音乐情绪呈现更加流畅、自然。在古筝学习中,演奏者应正确定位自我,从理论、技能、情感层面进行自我剖析,对演奏中的问题进行纠正,进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我认知,应端正心态,尤其要在演奏前应对心态进行调整,端正音乐态度,提升表演自信,以形成完整的艺术呈现,同时注重锤炼心理素质,在演奏中调整自我,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挫折中磨炼心智,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古筝音乐表达效果。
  2.4 渗透文化教育,提升文化适应能力
  对于古筝演奏者而言,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其体会作品情感,实现对音乐情绪的准确感知与表达的重要依托。高校在古筝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渗透,一方面,强调传统音乐文化赋予古筝这种民乐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在作品演奏中依托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滋养强化对音乐情绪的呈现,另一方面,注重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呈现,在交织与碰撞中奠定学生坚实的文化心理,提升其文化适应能力。
  3 结语
  在心理学视域下,古筝演奏者音乐情绪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个性差异、兴趣偏好、文化素养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演奏者的专业基础进行构建,引导其学习过程对古筝的艺术体验,分析其兴趣偏好,强化其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做好心理构建,加强其人格培养与塑造,渗透文化教育,全面引导古筝演奏者的音乐情绪,提升音乐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范玉岚.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策略思考[J].黄河之声,2019(04):87-88.
  [2] 周倚帆.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J].戏剧之家,2018(28):204.
  [3] 刘洋.心理学视域下钢琴演奏者音乐情绪的影响因素[J].北方音乐,2014(07):85-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