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创作中通感的渗透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玉雕工艺作为一门传承悠久的艺术活动,其创作工艺无疑是一个十分严格的体系,创作过程也必然凝结着创作者的技艺与智慧。在这点上,通感在玉雕创作中的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玉石的选材到雕琢,再到意象的确立与表达,通感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因此,对玉雕创作过程中通感的渗透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从事玉雕工艺创作者的作品艺术价值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雕创作;通感;渗透;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断增强,以独具匠心的个性特点创作出具备高度艺术审美形式的玉雕作品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玉雕创作的硬性指标。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无不是作者从玉石选材到后续加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观察、思考而最终确定和完成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通感的运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感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受,更是理解和思考。作为玉石创作者,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理清通感的内涵与价值,深入发掘通感在玉雕创作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来促进玉雕工艺的不断提升。
一、玉雕创作中的通感简析
(一)通感的概念
人的一切意识活动,一般都是通过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对具体现象或事物的概念、判断以及推理。用通俗的话来讲,通感其实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认知的集合。人的不同感官,只能对事物的特定属性感受后形成判断,所以人们感受和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感官想通的过程。例如,文学家描写对于花的通感,通常都会遵循观花、闻花、赏花这一规律,观花而知花表象之美,闻花而知花之香味,赏花而得花之情感,产生哲思。因此,通感是人类在任何生活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不可或缺。
(二)玉雕艺术活动中的通感
玉雕艺术活动中的通感,实则指的就是从识玉到雕玉的过程中作者丰富的感知、观察与思考。包含了对玉材原石的细致观察、对玉石主体意象的选定、艺术文化的融入等。首先,在对玉石原材的细致观察当中,运用通感,就能帮助作者很好地观察玉材原石的质地、色泽、纹路、包浆等特点,进而形成初步的认识和判断,为玉雕作品的主题定性打下基础;其次,在玉石主题的选定上,运用通感,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所选定的主题是否与玉石质地属性相贴合,是否能够完美地体现出玉雕作品的自然和谐与艺术之美;再次,在玉雕作品的意象表达上,运用通感,就是站在玉文化与中华传承文化的视角来赋予玉雕作品最为合适的艺术生命,使玉雕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最为完美的释放。所以,我們可以将玉雕艺术活动的通感定性为玉雕工艺创作活动中作者感受与认知思考的系统集合,直接关乎了玉雕作品的成败与价值。
二、玉雕创作中的通感渗透与实践策略
(一)基于通感下的玉文化积淀
玉雕工艺创作活动中的通感渗透与实践,笔者重点探讨的就是玉文化,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创作技法只能算作其中的一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应该具备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可以说是创作的灵魂所在,否则艺术创作就如一潭死水,必然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支撑。因此,对于玉雕工艺创作者而言,具备丰厚的玉文化积淀是玉雕艺术活动进行的最根本前提。玉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玉雕传承艺术文化,如雕工、鉴玉、赏玉等,同时也丰富了中华历史传承文化,如以玉为载体,表达某个思想,或者表达某个美好祝福等,例如,笔者的作品《丹凤朝阳》,凤在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中从来都是祥瑞和平的象征,丹凤朝阳则表达了一种吉祥和平的美好寓意。这一作品的主题意象确立,主要则归功于笔者基于玉文化下的通感运用。因此,这些外在或内在的创作表达,就是以玉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所以,玉雕创作中的通感渗透与实践,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须具备玉文化的积淀。
(二)基于通感下的玉石材质的发掘
玉雕创作中通感的渗透与实践,亦应该是围绕玉石材质的发掘而言。在前文我们已经探讨过,玉雕作品的选材包含了玉材原石的质地、色泽、纹路、包浆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作品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就应该运用通感来系统的就玉石原材的综合特点进行观察和思考,最终确定出最合适的作品概念。例如作品《莲年有余》,笔者在最初得到作品的玉石原材时,脑海中就初步构思出了数个作品雏形。但是笔者秉承对至善至美的艺术创作理念,以通感对玉材原石进行了一个精细、系统的观察过程。包括对玉材原石的纹路的观察,纹路有什么特点,是否有裂纹瑕疵存在;对玉石包浆的观察,包浆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于何种主题的构建最为有利;对玉石整体色泽的感受,在自然光下的色泽表现,在灯光下的色泽表现,倾向于哪种颜色等。正是上述围绕玉石原材的观察、感受以及思考,最终促成了《莲年有余》这一作品的诞生。这其实就是通感运用的强大优势所在,使得笔者的这一作品通体自然、表达细腻流畅,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基于通感下的玉雕意象的表达
玉雕作品的意象表达是玉雕工艺作品的最终艺术体现。好的玉雕意象表达往往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熏染与启迪,使人们的艺术审美得到无限升华。而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艺术价值,则离不开艺术通感在玉雕意象创作地渗透运用。具体来说,除了结合对玉材原石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玉文化的积淀,更要以丰富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来赋予玉雕作品新的生命。这种艺术创新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通感运用的过程,就是以玉石原材为本,在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灵感。往往这种灵感出现的刹那,就决定了玉雕作品的最终意象表达形式。例如,作品《独渔江夜》,笔者在对玉石原材的观察当中,发现了玉石原材一处十分突兀的色差,脑海中就猛然迸发出了月夜这一元素,最终《独渔江夜》应运而生,半弯月尖之下,一个渔夫正在江面撑船,萤月之下,山水绿树隐隐绕绕,让人在看到的瞬间心灵就得到了舒展与放空。正是通感的运用,使得这一作品在意象表达上堪称接近完美的程度,艺术价值自然无需多言。
通感在玉雕工艺创作中的渗透运用,实际就是基于通感的运用规律和优势来开发出玉石原材的最大价值,使其艺术审美得到无限升华。就像老一辈玉雕巨匠们所流传的行业名言那般“玉石是具有灵性的,能够自己开口说话,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心。”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
[2]杨波.艺术通感:一种统觉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的审美阐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1.
[3]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2005(21):2-3.
[4]朱佑伦.玉雕作品创作的立意和题材选取[J].美术界,2015(5):1.
[5]段华竹.用雕刻艺术改变玉石价值[J].艺术科技,2016(7):1.
[作者简介]
左明春,男,1967年生。1986年开始从事玉雕、根雕工作至今。曾任大同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2016年被评为大同市工艺美术大师。2017年作品《大美大同》获全国工艺美术雕刻大会旅游创意大赛金奖。
(编辑:刘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