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校园环境与学生个人基本素质、育人质量、和谐校园的构建等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基于当前我国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指示,从生态文明视阈下展开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探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文章以切实解决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探究了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策略,以便真正从节约、环保、绿色、可持续角度推动校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0-0099-02
  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国家系统的、独立的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逐步渗透到了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中。而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校园也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但如何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获取实践支持成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一大难题,为此,从生态文明视阈下探究科学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面对当前客观现实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是传递先进理念、展开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意识,对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同时,高校是育人摇篮,其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氛围以及气息始终熏陶着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系统与深刻的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付出实践。此外,从校园环境建设本身来讲,高校校园的服务功能对我国教育事业、学术、科研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能够帮助高校师生积蓄学习动力,基于和谐展开深入的思考,分析环境生态因素与人、建设、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当前校园环境建设的不足,提升校园环境的建设效果[2]。
  2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不足
  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者,意识的正确、科学与否关系到人类行为活动的规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落后与匮乏,必然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以及协调。现阶段,从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现状来看,之所以未充分发挥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因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思想上与认知上的统一,对于校园内基于生态文明展开的校园环境建设主体、建设方式等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而且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行为主体,其在思想认知上并未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统一高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只是短期性活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始终从利己角度出发,未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导致校园环境中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为虚荣消费、攀比消费等[3]。
  另一方面,在建设执行上。高校扩招使全国大部分高校都重新展开了校园建设,从扩建、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伟大的构想,大部分校园建设都是基于校园原有基础以及扩大校园区域范围展开的;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也进行了簡单的规划,采取合并小院校等方式形成“大学城”,集中多校区展开建设,但是由于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实际情况不同,经常在建设中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很多院校不切实际的建设规划,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但并未起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使校园传统文化遗失,失去了校园环境特色与文化底蕴[4]。
  3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策略
  3.1 建设原则
  一是,以理论教育与指导为基础,培养高校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基于生态文明视阈构建高校校园环境,应以培养高校师生生态文明意识以及行为自律意识为主,使师生认识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性,从而在日常发展中、校园建设中、管理中,能够积极的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积极在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以实践活动促进成果普及以及价值的实现,这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水平,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能够发挥培养学生个人基本素养,树立科学环保观、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5]。
  二是,在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人类活动、学校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关系,以便确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切实提升校园建设水平,在降低校园发展能耗、更新设备体系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是,落实监督工作,根据校园环境建设方案构建一套能够发挥推动环境建设进程与质量的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针对该项工作展开科学的实践,实现监管常态化,以便跟踪整个校园环境建设过程,及时调整建设方向与建设理念。
  3.2 建设内容
  一是,景观规划建设。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文化内涵,可以从校园景观的形态、绿化指标、空间结构、人文意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分析,但是任何一个部分的建设都应保障与环境整体的和谐,并且尽可能降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影响,凝聚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充分彰显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其中,小环境的设计上,应尽可能利用校园现有条件进行组织与设计,利用小环境作为点缀,突出区域景观特色;在旧建筑的处理上,应控制对建筑文化底蕴以及历史价值的影响,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旧建筑的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例如,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重新对旧建筑内部-布局、空间结构等进行调整,以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建筑能耗。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环境的建设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颠覆,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功能分区选择性的保留与建设,保障校园的历史文脉得到传承,使校园环境具有高识别性,这样才能体现校园环境建设的特色,丰富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6]。
  二是,生态文化建设。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熏陶高校师生认知的作用,让师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与体验,对生态文明价值产生认同。无论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还是生态文化建设依赖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力度、决心,因此,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及校园当前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其中可以从教学、传播等方式展开,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生态文化与学科课程的融入,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化建设内涵,加强理论基础建设,从而指导更好的实践;另一方面,利用传播媒介,如广播、校园门户网、微信公众号、社团等发起校园内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加入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生态文化建设内涵,从而也推动校园环境的建设,让广大师生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7]。   三是,环境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组织结构建设,由领导机构统一协调高校各方建设力量,实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落实,并配合监管机制与评估机制监督日常工作中环境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以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合,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具体来讲,包括以下管理内容:管理校园日常活动,如资源使用情况、学科建设情况、师资素养发展、学风建设、能源消耗等;同时,监督后勤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后勤部门资源的分配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保障得到合理利用,避免出现人为浪费等情况;此外,管理师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引导师生正确消费。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其构建和谐的、文明的校园环境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应认识到当前校园环境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并认识到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的重要责任,从而通过构建绿色、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示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论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4):94-96.
  [2]范婷婷.关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8,38(34):65.
  [3]章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青年时代,2018,25(32):77,79.
  [4]李文军,袁晓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课堂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长江丛刊,2018,30(27):186-187.
  [5]王丹丹,张晓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3):100-110.
  [6]甘小文,毛小明.基于信息熵和灰色关联度下中部六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比较[J].企业经济,2018,20(12):27-33.
  [7]刘亦晴,张建玲.比较视角下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研究——基于福建、江西、贵州三个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比较[J].生态经济,2018,34(10):214-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