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声乐作品《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情感表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中国民族歌剧《红珊瑚》入手,分析歌曲的背景和音乐风格以及特色,讲述音乐表现的主体(演唱者)如何更准确更贴切地表现歌曲情感,以及如何更精准贴切地将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从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阐述此歌剧中《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歌曲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并就此研究如何让演唱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关键词: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红珊瑚》;《海風阵阵愁煞人》
  一、情感在歌曲演绎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家李斯特说过:“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是完整的存在,可以看出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统率着整首歌曲。如果歌唱中缺少情感只有声音,那唱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完整的,更谈不上是完美的。波兰的音乐理论家丽莎曾说过:“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居于其次。”也就是说,音乐在感染听众的时候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只有用情感把听众紧紧抓住的演唱,才算是成功的演唱。因为一个优秀的歌者在把音符和文字转换成有声、有字、有情的音乐的过程中,要懂得对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剖析,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风格和注重情感的表现。但歌唱的情感培养是在一定的歌唱技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歌曲中隐含的情感完全地表达出来。
  二、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
  《红珊瑚》由王锡仁、胡士平作曲,赵忠等人作词编剧。在北京初演获得成功后,该剧被认为是《小二黑结婚》以后的又一部“歌曲戏剧化”的作品。它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在当时,我国对歌剧创作很陌生,在创作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960至1962年间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人民群众需要振作起来打起精神。歌剧《红珊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该剧是当时人们在革命中的真实写照,在歌剧创作方面借鉴了前人的优良传统。
  三、《海风阵阵愁煞人》与中国民族歌剧
  由王锡仁、胡士平作曲,赵忠等人作词编剧的《红珊瑚》被公认为在歌剧民族化方面开启了新的探索。在音乐、台词、表演上都融入了戏曲元素,为此作曲家胡士平和王锡仁在创作前各自到民间采风。
  《红珊瑚》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作曲家分析了每个人物当时的地位、性格的特点,最后用地方民歌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让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其中的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引子部分采用了河南梆子表现以珊妹为代表的穷苦百姓在渔霸和国民党的压榨下的苦不堪言,以及悲愤的心情。
  在唱《海风阵阵愁煞人》这首歌剧选曲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女主角珊妹的角度,才能演唱好。歌唱的艺术感染力是通过演唱来体现,歌唱者通过自身的学识与经验,将谱面上的音符转化成音乐的过程是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又叫“二度创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拿到曲谱应该通过多朗诵歌词来了解歌曲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思想情感。
  在民族歌剧《红珊瑚》中,《海风阵阵愁煞人》是珊妹的一段宣叙调。贫苦的渔家女儿珊妹自幼与爹爹相依为命,爹爹年事已高,因为终日辛勤打渔,染病在床,交不起渔霸的房租,情人阿青哥也被逼逃向大陆,珊妹为了给重病的父亲治病,被迫登豪门赊药。此曲的开头行腔较自由,吸收了戏曲音乐中紧打慢唱的特点,充分表现情境中珊妹内心急切、悲愤的心情。歌词以“海风阵阵愁煞人”开头点出歌曲的主题思想,前面四个字要吸足气,感情要深沉悲愤,“愁煞人”要让观众感受到内心的悲愤迸发,特别是“人”字采用的拖腔,由弱渐强收放结合,运用戏曲中的哭腔,单单这一句就定格了全曲沉重的感情基调。后面的“风声紧……渔家苦难几时尽”一段叙说性较强,演唱时咬字要清楚,声音要明朗,在歌曲的高潮,声音要十分有力度,高音要结实丰满,“苦”字母音要明亮、通畅,稳稳站住,表现出珊妹对渔霸的仇恨和心里的反抗情绪。接下去的间奏节奏变成四二拍,“听说是……但愿救星早降临”为第二段,这一段表现珊妹迫切地期盼解放、期盼救星来临的心情,要唱得轻快有弹性,情绪活跃。第三段是歌曲的最后一段,加入了戏曲的快板,珊妹为救父亲只好面对现实,强忍住心里的恨意,登上渔霸家的家门。整一唱段层次要清楚,准确把握住人物性格与音乐风格,才能准确表现出作品。
  四、《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情感表现方法
  (一)歌曲的处理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一首以宣叙调为主的歌曲,按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抒情和叙述为主,叙述珊妹为挣脱封建地主阶级的欺压不断反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篇幅较长,旋律精彩,含有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段是进行曲风格,表现主人公珊妹内心的憧憬,生活气息浓郁。用简明的节奏、豪迈有力的旋律,来组织和鼓舞人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这段情绪与第一段有所区别,在演唱时要心中充满希望,其中“杀鱼霸”的“杀”字演唱时要用加强字头的力度来凸显珊妹对渔霸的怨恨,“救穷人”要柔和下来与上面的“杀鱼霸”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珊妹内心无限的期盼。
  第三段回到抒情风格,回归于现实苦难的生活,演唱者只有设身处地地体会,才能更加准确、深刻地表达。
  演唱者要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真切、生动又细致的“画卷”,再将自己从中理解和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也就是说,歌者首先要领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再通过自身积累的情感体验将其理解透彻,在二度创作中才能获得进一步升华,这样才可以感染观众。在歌曲学习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声乐老师会让学生先反复朗诵歌词,理解歌词意思,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我们从开头的引子中就可以体会到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   (二)歌曲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有着紧密的联系,处理好歌曲中的吐字咬字,能使歌曲的情感韵味更强。我国民族音乐对歌唱时的语言的运用十分讲究,要求“字头清晰、字腹扩展饱满、字尾归韵”,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因此,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在《海风阵阵愁煞人》中,咬字可以增添歌曲情感方面的表现力,在演唱此曲的咬字吐字时,要在达到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的标准上加入一些中国戏曲的咬字韵味。如“风”“阵”“门”“人”,这些字归韵都在元音“e”上,还有“紧”“信”“爹”“心”,这些归韵都在元音“i”上面。总之,歌唱中咬字吐字,要抓住语言口语化的特点,在演唱时应带点戏剧性的用声,传神地演唱,感觉这个场景就在我们的面前,这样才更亲切。最后无奈之下,“擦净脸上的泪,忍住心头的恨”,为救爹爹的生命,“珊妹赊药登豪门”。在演唱这段词时要柔中有刚,既有无奈哭诉心声的色彩,又要体现珊妹内心不屈服恶势力的坚定态度,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这首歌曲旋律动人,音程跳度也接近两个八度,特别在曲子前奏部分运用自由的散板拍子表现在紧张激烈的海风下人们的心情,开头以“f”的强度并带有戏剧性的高音旋律,表现出当时渔民对渔霸、封建地主的痛恨。
  (三)联想与想象对情感表现的作用
  演唱者自身丰富的文化知识结构,能促进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演唱者有了良好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更加准确地体会歌曲情感,表达歌曲内容。
  比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演唱者要联想到在凛冽的海风中受尽苦难的渔民百姓期盼解放军的到来,所以演唱者通过联想反映出的首先应该是悲愤、苦痛的情绪,歌者应该唱出饱含悲愤的情感。“海风阵阵愁煞人呐!”这是全曲的开头,直接点题,对全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唱“愁煞”两字时珊妹几乎咬牙切齿,“煞”字后面有个延长的休止,这个休止在全曲氛围营造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珊妹要用所有的力量表现“愁”字,所以需要充分发挥表演者联想的能力,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到那种悲愤、无奈、坚持与恶势力斗争的感情。引子最后一句“人呐”弱起渐强,运用戏曲的腔调,宣泄珊妹所有的仇恨,和对爹爹重病的担心和无奈。
  演唱中的联想与想象反映了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及对演唱整体过程的把握,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只有表演者对生活素材有丰富的积累,才能自如地用联想和想象来调动感情。生活是艺术想象力的源泉,因此对作品理解得越透彻,有足够宽广的艺术想象力,其作品就越容易感染听众。
  五、结语
  通过对歌剧《红珊瑚》的粗浅理解和对其中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情感表现的简略分析,笔者认为要将这首歌曲表现的情感及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演绎得准确恰当,最大的难关是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旋律和歌词的进行、咬字吐字、呼吸等综合的几个方面来体现以及准确把握情感对歌曲的重要性。
  音乐源自于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对外界的一种本能反应,王锡仁、胡士平二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力和作曲风格以及技巧,将这个故事用民歌与地方戏曲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民族唱法女高音的演唱把这段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而我们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只有完整地认识和准确地理解作品,正确地体验和把握其主要思想与情感,才能把作品准确地诠释,演唱得更贴切感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新歌剧与旧传统——对于从戏曲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看法[M]//田汉.新歌剧问题讨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2]伊萍.声乐表演創作的美学原理[C]//获奖音乐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胡士平.第一次歌剧戏剧化的实践——歌剧《红珊瑚》创作回顾[M]//田川,荆蓝.中国歌剧艺术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作者单位: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