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是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音乐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新音乐文化逐渐成为近代中国音乐的主流,而中国近代声乐作品正是我国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这归功于近代声乐创作的蓬勃发展和声乐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之后声乐作品的创作创新影响颇深。本文以二十世纪为时代背景,以各个历史时期造就的艺术体裁及经典作品为线索,分析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二十世纪;音乐发展;声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化万千的时期,声乐这一重要音乐形式,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经曲折,学堂乐歌和抗日救亡歌咏是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阶段。随后在群众性歌咏为主的社会音乐中发展起来的群众歌曲和合唱歌曲也得到了突出的发展。随着国门的打开,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歌剧也逐渐发展起来。在音乐家们的不断探索钻研下,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值得我们后人进一步研究。
  一、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指专注于表现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浪漫风格及极高审美价值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歌词常取自著名的诗篇,都是家喻户晓的佳作,歌词真挚且富有内涵,意境深邃。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谱曲细腻而精致,词曲结合密切,对歌唱部分具有补充、深化意义,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与歌唱部分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国二十世纪艺术歌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学堂乐歌中的创作歌曲,在艺术歌曲的探索初期,音乐家们尝试以中国传统诗词为词,运用西洋作曲方法谱曲,突破中国以往的创作手法,朝着能够反映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创作方式上迈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批从事专业创作的作曲家促进了艺术歌曲的繁荣,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影响深远的艺术歌曲,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歌曲的表演方式多为独唱形式,该类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水平的主要类型。《玫瑰三愿》是黄自创作的经典艺术歌曲,是音乐会中常演唱的独唱作品,也是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他的音乐作品曲调优美,乐曲结构简洁严谨,较好地发挥了独唱艺术的技巧,钢琴伴奏也有着较多的艺术处理。该歌曲为E大调,二部曲式。前八小节构成第一乐段,第一乐句起伏不大、音调委婉,表现玫瑰花楚楚动人的可爱形象,同时犹如叹息的短句音型,透露出淡淡的忧伤,似乎是对玫瑰凋零的无奈与惋惜,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调。第二乐句,节奏型与上句一样,情绪略显激动。第二乐段的三个排比句,以拟人手法表达了玫瑰的三个愿望,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音乐句幅拉宽,用音程的大跳表现激动的心情,最后低音区级进上行,结束在主音,平稳且感情真挚。
  二、二十世纪的中国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是指在集体活动中通常以集体演唱形式演唱的歌曲,这类歌曲大多难度不大,易学易唱,节奏感强,适合集体演唱,其主要内容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因此,群众歌曲的曲调豪迈,音域不宽,结构清晰,歌词通俗易懂,常以同样的旋律配以多段歌词,易于传唱。群众歌曲创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巧妙融合,真正能够流传久远的优秀群众歌曲都不可能是苍白的口号或空洞的说教之作,而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我国二十世纪的群众歌咏活动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许多学堂歌曲走出校门,成为大众喜爱的群众歌曲,如《祖国歌》《送别》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配合抗日战争,出现了大批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群众歌曲,群众歌咏活动也获得蓬勃发展,不仅宣传抗战,也鼓舞了士气。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意义非凡的优秀群众歌曲,并广为流传。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贺绿汀创作了宣传抗日进行曲风格的《游击队之歌》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这首歌音乐生动活泼、曲风鲜明,时至今日仍然经常在各种活动中演唱,经久不衰,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精品。该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句四小节,结构规整。第一句从弱起小节开始,后半拍弱位置起唱,造成一种神秘、轻快的感觉,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游击队神出鬼没、行动迅速的形象特点,非常传神。反复使用的小军鼓节奏音型所具有的内在动力,使得乐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人充满张力的感觉,具有随时可以爆发的巨大潜力。第二句与第一句相似,是第一句音樂形象的深化,不同的是,第二句结束在主音上,显得稳健有力。第三句音乐节奏出现重大变化,变弱拍弱位起唱为强拍强位起唱,音乐坚定,气势恢宏,与此前的躲躲闪闪形成对比,表现游击队突然袭击敌寇,取得辉煌胜利的豪迈心情。第四句再现第一句的音乐素材,与第二句非常相似。总的来看,四个乐句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后连贯,浑然天成。
  三、二十世纪的中国合唱歌曲
  我国近现代的合唱可以追溯到“学堂乐歌”,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初期创作,出现了少量的合唱作品,如李叔同创作的《春游》(三声部)、《西湖》(三声部)、《归燕》(四声部)等。近代合唱歌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获得了日益显著的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抗日救亡期间,大批国内音乐家开始进行抗日救亡类型的合唱创作,出现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影响深远的优秀合唱作品,创作倾向于反映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心题材。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歌曲的创作越来越成熟,出现了晨耕等人的《长征组歌》、刘炽的《祖国颂》、朱践耳的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王西麟的交响合唱《国殇》等优秀合唱作品。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合唱歌曲之一,也是现代大型合唱作品的一个精彩范例。1939年首演就引起巨大反响,随后传遍全国,至今仍是舞台上最常上演的合唱歌曲。全曲共九个乐章(序曲加八个乐章),九个乐章的音乐本身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整个套曲主题思想统一,前后连贯,情感发展逐步高涨,直至全曲情感最高点作为终结。《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西方复调体裁等作曲技术,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卡农式手法构成多声部的轮唱曲。全曲为五声调式,作曲家选择采用进行曲体裁创作,着重使用四度、五度、六度大跳音程,音乐有很强的动力性,音乐形象丰满,塑造了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词曲朗朗上口,演唱时振奋人心。多声部轮唱的音乐效果气势磅礴,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黄河、捍卫祖国的伟大决心。这首歌问世后迅速在国内流传,甚至在国外知名度也很高,成为最经常演唱的合唱歌曲,轮唱这一创作手法也在中国近代合唱音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四、二十世纪的中国歌剧
  二十世纪早期,在借鉴、吸收西洋歌剧技术的基础上,新的体裁——中国歌剧逐渐发展起来。“五四运动”以来,一些音乐家在歌剧艺术领域进行了探索,创作出了一些作品,如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随后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一些歌剧作品,但如何使这种外来艺术体裁同我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如何使它同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音乐和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等问题,不少音乐家为此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歌剧这种艺术体裁在我国才得以广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出现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在中国新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先生创作了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描写了一对“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冲破封建礼教,勇敢结合,但迫于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以及自身的软弱,最终导致了一场爱情的悲剧。该歌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把春、夏、秋、冬、双人舞、春六个场景连接起来,以“奏鸣曲式”结构贯穿全剧,别出心裁。除此之外,该歌剧的唱词和音乐都非常富有诗意,音乐和剧本密切结合,在借鉴西洋歌剧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一抹夕阳》是其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首极为抒情的咏叹调,歌词讲述了新婚燕尔的子君站在窗前等待爱人归来,面对夕阳唱出了自己忧伤挣扎又无奈的心路历程。该歌曲是再现三部曲式结构,前后呼应。一开始以优美深情的曲调进入歌曲,小調色彩,略显黯淡、忧郁,预示着整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中部音乐向高音区发展,情绪稍激昂,歌词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控制得很有分寸,并没有痛快淋漓的宣泄,符合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最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和歌词,增加一句结尾,结束在一个飘逸的不稳定音上,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在二十世纪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音乐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出现的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歌剧等艺术体裁都是中国声乐作品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创造这些财富的则是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家们,是他们造就了现在中国音乐的繁荣景象。现已进入二十一世纪,音乐创作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吸收多元的创作风格;同时,民族元素应逐渐得到重视,将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于创作中,使音乐作品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符合世界音乐发展的大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听众喜爱中国作曲家们创作的作品,这一切都是二十世纪音乐家们潜心钻研换来的,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
  参考文献
  [1]韩斌.艺术歌曲欣赏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石惟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声乐史述[J].中国音乐学,1997.
  [4]黄晓涛.谈二十世纪民族声乐的中西结合[J].福建论坛,2009.
  作者简介:苏星月(1996—),女,汉族,重庆市人,音乐学硕士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