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锡新运河的开挖及其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解决无锡市城区段运河桥多、湾多、河浅、水急等问题,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无锡市政府决定开辟一条新航道,因运动不断,这条新航道断断续续挖了20多年,直到1983年底才通航。新航道在利于航运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关键词]新运河无锡航道
  古运河无锡段,原来是直线通过无锡城南门与北门,以前城内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都是跨运河的桥梁。从明朝开始,改道走城东面莲蓉桥、工运桥、羊腰湾,再进入古运河河道。
  为解决运河无锡市城区段桥多、湾多、河浅、水急等问题,无锡市有关部门规划对城区段进行改道整治。当时无锡地理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新运河由吴桥以东的黄埠墩南折,过食品机械厂、蓉湖公园、锡山,再向西南经扬名新村、动力机厂西南,至下甸桥入老运河。其规格为:河底宽60米,河面宽102.6米,约需运土方15100多万公方。在新运河上将建造大桥10座,4个大型装卸码头。全部工程将于1959年春季完成。到那时,3000—5000吨的轮船可在运河内通行无阻。”[1]新河从吴桥黄埠墩向南转向,经锡山东麓,穿梁溪河,至南门下甸桥接原运河,全长11.24千米,其中梁溪河以北4.04千米,梁溪河以南7.2千米。
  一
  在缺少机械、没有河塘可以利用的基础上,开挖十多千米的新运河,这样的大手笔也只有在大跃进中才敢想出来,并付诸实施。那是一个全国大亢奋的岁月:全民除四害、全民搞水利、全民炼钢铁、全民办工厂……大干快干之时,这一工程的线路设计、施工设计都极简约,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全面的论证。
  1958年10月无锡市、无锡县(1949年无锡切块设市,分为无锡市与无锡县两个不同的行政单位)组建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抽调市、县二级162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中无锡县13人)参加指挥部工作,动员了民工2万多人(其中无锡县5650人)投入施工。11月底前完成了测量和拆迁工作,共拆迁1403户居民、27家工厂、 3个仓库、23家商店、1座变电所、3处工人宿舍,拆除楼房316间、瓦平房1520间、草房557间,征用土地1900亩,赔偿费用108.33万元。
  位于蓉湖庄的蓉湖公园化为乌有,此公园原是大企业家唐星海的私家花园别墅,花园部分较大,为日本式庭园,政权更替后归公,辟为公园,里面有池塘假山,芳草茵茵。
  开挖新运河时,黄埠墩上的历史建筑也被拆毁。黄埠墩四面环水,面积220平方米,唐宋以来建有寺院水阁,成为著名胜迹。1277年文天祥在此作有《过无锡》诗一首:“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海瑞来锡谒顾可久祠,在此题下“玩水临水第一楼”匾额。康熙、乾隆两帝都在此驻跸或过宿。被破坏的黄埠墩楼阁,1981年重建。
  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园原在学前街文庙,1955年搬至运河东路现校址,1957年8月,教育局拨款3.9万元建造大礼堂。后要开大运河,这座竣工不久的礼堂于1958年11月拆掉,1959年又花3.9万元重建大礼堂。[2]
  新运河土方工程于12月1日正式开工,平均每天出工2.4万人。下旬在开挖了土方58万立方米后,因农村抗旱和其他水利工程同时开工,劳力严重不足,而被迫停工。
  1959年冬,整治工程恢复,集中开挖梁溪河至下甸桥段新河,按四级航道标准施工,需挖土500万立方米,组织了民工1.4万人(其中无锡县1万人,江阴、常熟各2000人)。但不久因大跃进的后遗症爆发,填饱肚子都很困难,1960年春节后,大运河工程停工,仅完成土方278.5万立方米(其中人工开挖250万立方米,机械挖土28.5万立方米)。那时生产力非常落后,“除了调集民工,还时常号召机关、学校、部队、企业来义务劳动,搬运土方。大家都是肩挑手提,很少有什么机械,就连卡车也很少。我也参加过多次这样的劳动。当时把这么多的土搬到哪里去都是个难题,记得后来是把这些土运到砖瓦厂烧了砖,造了居民房才‘消灭’掉的。”以后担任副市长的薛成志回忆道。[3]
  由于仓促下马,河中坝埂众多,深浅不一,河虽成形而未通,未能使用。为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决定将四级航道标准下调为六级航道,于1963年继续施工。主要用机械施工,两年内挖土3.5万立方米(其中水下方2.5万立方米),并建红星桥、金星桥、下甸桥等三座低标准公路桥,于1965年秋挖成通航。自此,京杭運河无锡段改由江尖经西门桥、西水墩、梁溪桥(现健康桥)转向新运河,至下甸桥接南门运河。原莲蓉桥、工运桥、亭子桥、跨塘桥、清名桥至下甸桥段改称“老运河”。
  二
  为及早改善无锡大运河航运条件和解决城区河道阻水问题,1976年起实施了开通黄埠墩至梁溪河4.04千米改道段工程。一共征用土地1005亩,其中河埒公社700亩,黄巷公社、城郊蔬菜管理区305亩。市财政拨款30. 15万元,作为土地青苗补偿费,平均每亩地补偿300元。当时工人工资每月30元,猪肉每斤0.7元。
  这期工程,郊区分作两段施工。第一段工程,以梁溪大桥桥基为基点向南北两侧开挖,1976年冬开始至1977年春完成40余万土方。1977年夏紧接着进行第二段工程,以锡山大桥桥基为基点,向两侧开挖,完成30多万土方。两段工程合计70万土方。
  施工期间,常驻工地的郊区民工有1500多人。并集中一段时间动员组织区、社机关干部,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了万人开河大会战,还动用了50多台拖拉机、推土机、卷扬机等机具投入施工。
  工程于1977年秋天基本结束(梁溪、锡山两座桥基尚未开通),共挖140万土方,郊区占其中50%,其余50%的土方工程量,由无锡市大运河指挥部组织常年民工完成60万土方,驻锡部队和市级机关干部等完成10万土方。市财政局按郊区每完成一个土方拨款补贴0.4元,0.5市斤粮食,实际各社队再补贴1元左右。郊区用去工程经费近百万元,其中市拨款28万元,区社自筹经费投入70余万元。这段河道的开凿建设,全市总投资为2700万元(至1983年)。   土方基本完成后,因建锡山大桥、梁溪大桥和驳岸工程施工,河道未完全开通。直至1983年两桥建成,河床清理全部完成,于12月6日举行了通航典礼。当时的媒体这样写道:
  昨天上午,晨雾飘洒,粱溪、锡山大桥下的宽阔河道上,彩旗繽纷,锣鼓阵阵,一条条“向参加和支持运河建设的各行各业人民群众致敬”、“热烈庆贺京杭大运河无锡新建段通航”的巨大横幅,在旭日中分外夺目。由三只航道监督艇为前导,“太湖”、“梅里”、“湖越”三艘客轮、三十二条钢驳船组成的两个货运船队组成的整齐队列,在热烈的乐曲和鞭炮声中,气势壮观地首次通过锡山大桥和梁溪大桥。大运河工程指挥部在水上举行了隆重的通航典礼。(《无锡日报》1983年12月7日)
  三
  自此京杭运河完全绕城而过,不但航运条件大大改善,而且缩短北部涝水入湖的距离,清除市区狭窄河道的束水现象,大大改善汛期的排水条件。京杭运河的改道整治在航运和水利上均发挥巨大作用。
  有得也有失。其一,新运河使无锡西部的交通变得困难,以后虽建了大量的桥梁,但毕竟还是不方便。以前城里去惠山,经棉花巷与五里香埂,很快捷,建运河时,秀美的五里香埂被拦腰截断,成为历史记忆。通往荣巷的开源路也被运河一截为二,虽建了梁溪桥,但也比以前的开源路要绕、要麻烦。
  为了解决新运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新建与改建多座大桥,使11千米的新运河上间隔不到一千米就有一座桥梁。从北到南,具体如下:
  蓉湖大桥:2003年12月竣工通车。
  锡山大桥:1980年动工,1982年建成通车。
  梁溪大桥:1982年建成。
  开源大桥:2008年1月通车。
  红星大桥:1965年建,1990年重建。
  盛新大桥:2009年建成。
  金匮大桥:1988年通车,2010年重建。
  清宁大桥:2007年12月通车。
  金城大桥:1986年通车,2004年重建。
  新扬大桥:2009年竣工。
  华清大桥:1965年建,原名下甸桥,2005年重建。
  其二,无锡城区新运河开通,大运河水向城区新运河大量分流以后,导致太湖来水和大运河上游水流向古运河的流量锐减,致使城区古运河东、中线流速锐减,许多支流及其河浜变成死水一潭,黑臭期逐年增加,黑臭度愈来愈重。1980年代中期,政府采用一控、二清、三调、四治对策,但收效甚微,并有日益加重之势。黑臭天数已由1983年的4天发展到1988年的201天。[4]“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河水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1969年7月16日,3000余人举着毛泽东画像与五星红旗,在运河中一展身姿,以庆祝毛泽东畅游长江3周年。可现在运河水已不堪入目。
  参考文献
  [1]无锡市教育局编:《无锡地理教学参考资料》,无锡人民出版社,1958年。
  [2]《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史(1911-1983)》,油印本,第10页。
  [3]汪自力:《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江南晚报》2008年8月18日。
  [4]《无锡城市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第29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4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