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锡休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无锡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十三五”旅游规划的重大机遇下,无锡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正由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向复合型休闲度假的中高级阶段转型。将对近些年来关于“休闲旅游”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已解决和尚存的问题,同时结合无锡旅游业现状,预测无锡休闲旅游今后发展的热点。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休闲旅游;无锡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7.007
  0 引言
  休闲经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劳动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人们为构建更美好生活而催生出的一种必然性、高端性的消费经济形态。现如今各种休闲产业为全球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旅游业方面,消费观念的改变带来旅游观念的改变,人们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转向修身养性、亲近自然的休闲旅游,旅游业正在迎来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未来20年到3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同样也将是无锡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无锡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化》指出无锡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呈提质增效,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及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无锡以观光型为主的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快速增长,对旅游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需求也日益明显。休闲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推动其发展对无锡区域经济轉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厘清“休闲旅游”的定义并对当下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述,结合无锡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理论验证,并提出我们对无锡旅游业今后发展发向的预测。
  1 “休闲旅游”定义的相关概述
  对于“休闲”的定义,国外学者更关注“人”本身,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就是“人”从外在压力解脱出来,找到由自己选择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国际上关于“休闲旅游”定义仍未有统一概念。国内学者马惠娣认为休闲旅游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的延伸,以休闲为目的的休闲旅游不只注重身体上的享受,更强调游客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 。学者刘德谦则将“休闲”和“旅游”分开定义,从两者重合处定义“休闲旅游”。他认为“休闲”和“旅游”有着本质差异,无法准确定义,但他认为,只有人离开了惯有居住地去往新的地方进行的一系列休闲活动才能称为“休闲旅游” 。王艳平认为“休闲旅游”无需定义,它具有“宽泛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认为休闲旅游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不是唯一不变的,意味着是社会的自我选择。
  2 休闲旅游具体概述
  经文献的查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层次分别研究休闲旅游业。
  2.1 休闲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相辅而行、相互促进,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旅游是文化的有力承载。美国罗伯特·麦金托什最早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他认为其的核心在于文化,而旅游只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事迹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思想状况。Russo通过对欧洲里斯本、都灵、鹿特丹等城市的游客友好度研究,强调了保持文化内涵和工业标准二者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城市的形象氛围、准入限制、讯息共享等软因素是城市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在此之后的更多学者则把研究对象放在的具体区域的旅游文化发展层次上,深刻剖析了研究区域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2005年徐菊凤针对北京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难点提出了体制创新、科技带动等六大策略 。马勇和王宏坤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建议文化旅游产业采取双核驱动、横向拓宽、纵向延伸模式,依托文化旅游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吴昊玉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出加强立法保护、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以及运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
  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整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形成“1+1>2”的效益。使旅游产业具备强辐射性、高相关性、广触及面等特质。近年来,文化旅游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竞争力和生机的新兴综合性产业。
  2.2 特色小镇
  伴随着城镇化的蓬勃发展,“特色小镇”应运而生。特色小镇发祥于浙江云栖小镇,因而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几年。浙江省省长李强认为,特色小镇是以创新、绿色、和平、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在结合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以创新开拓为根本动力,科学开发而形成的“产、域、人、文”四位一体的重要功能平台。李亚卿以苏南五市为立足点,提议以古村镇为基础进行产业转移,创设特色小微古村镇文化老街,实现产业集聚 。矫卫红和刘家莹结合恩施沐抚古镇的案例,指出特色小镇存在无特色、房地产商介入、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张亚明,杜翠翠等人认为特色小镇是产业维度、形态维度、功能维度和制度维度的集成,四者相互贯通,对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我国,特色小镇的成长尚且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因此政府应该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促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实现更高效益的旅游经济。
  2.3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将自然生态、农耕文化等融入于旅游文化的一种新概念。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定义难以界定,奥普曼(Oppermann)在《rural tourism in the southern Germany》中就提及,乡村旅游研究普遍缺乏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让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定义。何景明、李立华以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观光的基础上,囊括了在乡村从事的运动休闲养生、生态观光、民族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概念的关键在于旅游活动的乡村性。更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其发展模式的探讨上,比如马勇、赵蕾等人对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律性的概括,并总结出成都区域性的四大发展模式。然而乡村旅游的研究不能由点及面、普遍适用,因此更应根据城市特色,创新发展。   2.4 城市休闲旅游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环境,休闲旅游已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城市化旅游的定义由Mullins 率先发表,他主张城市旅游是在后现代主义消费理念基础上建立的看重安逸享乐的城市发展模式。覃业银认为开发城市休闲旅游要从城区和城郊分别考虑,城区建立以特色街区为主载体,娱乐休憩为导向的模式,城郊旅游体系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娱乐养生为宗旨,增加游客体验。而宋雪茜、赵陈另辟蹊径,从夜间旅游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夜间旅游”能够辐射到“衣、食、住、行、娱、购”各个方面,使城市留得住人,能促进旅游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且对于城市形象、市民休闲生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观点。从当下的研究成果来看,未来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3 研究评述
  我们对现有文献评述主要立足国内,当下研究基于现状,与时俱进,切合当下旅游发展大方向,从全域旅游角度出发,全方位对休闲旅游划分类别,因地制宜整体规划休闲旅游业。
  近两年国内学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已从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慢慢转向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无论是文化休闲旅游还是城市休闲旅游,都主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最大化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现代人精神和情感的恢复。
  但国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1)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性的定性研究,而没有系统的定量分析,往往使研究结果过于空泛。并且文献的参考主要停留在国内研究,经验借鉴、案例分析也很少选取国外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存在的问题。
  (2)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角度趋于单一,主要倾向于对发展模式、具体区域发展问题、产业融合等宏观方面,对微观层面的游客旅游心理、审美体验等研究不足。
  (3)休闲旅游业发展具有地域性,因此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特定区域,不能普遍适用于各个城市。但是与之矛盾的是,很多研究结论却大同小异,主要集中于“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生态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在结论建议层面的创新性和特殊性没能充分体现。
  4 无锡休闲旅游业发展预测
  《无锡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无锡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其“城市旅游形象在目标游客心目中不够清晰”。与无锡同属江南文明发源地的苏州,两座城市旅游资源相似,但苏州凭借典雅的园林形象深入人心。周围的“旅游都市”上海、“六朝古都”南京等著名的城市鲜明的旅游特色给也使旅游產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的无锡难以脱颖而出。UmS.& Crompton J.认为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是由各种偶然的、被动的机会所形成。 城市旅游形象好比一个城市的故事,而想讲好一个故事,就要深入故事本质,发掘其文化内涵,并通过营销手段牢固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一座城市的旅游形象,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永动机。学者章采烈认为,无论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还是旅游服务,其方方面面最终都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体现。休闲度假游客是从传统观光游客中升级转变而成,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即要求精神文化层面更高追求。因此无锡在向“休闲旅游”模式转型时应以文化为发展导向,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的吸引力决定了游客对目的地的忠诚度。
  无锡城市旅游中发展最为完善,最有前景的是灵山大佛这样的传统景区。而无论是多么完备的传统景区都存在游客量从旺季到淡季断崖式下跌——旺季游客应接不暇,景区不堪重负;而淡季无人问津,景区资源设施大量闲置。赵春艳提出了“市民休闲”这一新视角,“市民”不再只局限于无锡本地的居民,“特指驾车到景区2.5小时以内的本市及周边城市群”。“市民休闲”可以很好避免淡旺季游客数量的不均衡的困境,同时也可为无锡旅游注入新的血液。
  无锡市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建设无锡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计划在3-5年内培育建设有无锡地域、文化、建筑等特征的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目前特色小镇还在创建过程中,未来局势发展如何现在无法确定。但此次建设方案切合当下全域旅游要求,无锡的旅游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因地制宜,推动旅游经济的腾飞。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发展休闲旅游业,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上看:文化是核心,乡村和城市是两翼,特色小镇为辅助。结合无锡旅游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无锡应抓住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组织非黄金节假日的市民休闲活动吸引周边经济区居民,打造无锡特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著.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校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J].齐鲁学刊,2002,(02):19-26.
  [3]刘德谦.也论休闲与旅游[J].旅游学刊,2006,(10):12-19.
  [4]王艳平.休闲旅游:围堵还是推波助澜[J].旅游学刊,2006,(12):6-7.
  [5]罗伯特·麦金托什.蒲红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7).
  [6]Antonio P Russo.Planning Considerations for Cultur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Four European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631-637.
  [7]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04):67-72.
  [8]马勇,王宏坤.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04):143-148.   [9]吴昊玉.全域旅游视角下江苏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商论,2018,(22):147-149.
  [10]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04):10-13.
  [11]李亚卿.苏南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标识[J].中国经贸导刊,2013,(35):73-75.
  [12]矫卫红,刘家莹.特色小镇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恩施沐抚古镇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27-31.
  [13]张亚明,杜翠翠,何旭.特色小镇IFIC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河北实践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9,(01):156-159.
  [14]OppermannMartin.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15]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師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125-128.
  [16]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336-339.
  [17]MullinsP.Tourism urbaniz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 326-342.
  [18]覃业银.浅谈城市休闲旅游创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1):139-140.
  [19]宋雪茜,赵陈.夜间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发展之路[J].天府新论,2005,(S1):188-189.
  [20]Um S.Crompton J L.Attitude Determinate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
  [21]章采烈.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70-74.
  [22]赵春艳.市民休闲:全域旅游下传统景区发展的一个新视点[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06):16-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6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