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隨着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一直不断演变,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说明了对内部控制动态性本质逐渐深入的认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起步于上世纪年代初,经过近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逐步由单纯的内部牵制过渡到系统的风险管理阶段。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 评价 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
  随着经济发展,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体来看,国内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2008年6月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发展提供了权威指导。
  1内部控制制度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12)阐述了现行内部控制理论缺乏对人性基础的应有重视,他们指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性基础,集中表现为人类普遍存在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和“人类天性”与“世俗义务”的自我协调,从而决定了“利维坦”理论和“理性”理论。缪艳娟(210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逐渐得到规范,但仍存在企业内控执行参照标准多重、内控制度与现有业务流程不融合、责任人不明确等问题。另外,内控实际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效果与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他们分析发现大型及小型企业内控效果均显著好于中型企业;上市与国有企业内控效果均显著好于非上市非国有企业。
  2内部控制评价
  对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研究。林钟高等(2007)以COSO框架下的五要素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ICI),进而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杨有红(2009)对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愿不强,且自愿与非自愿披露的公司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金管理与资产使用的合规性、经营合法性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10)使用文献式的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出现重大问题的代表性企业案例样本的归纳与分析,深入到每一个要素,总结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及其领域,并指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立,前提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关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池国华(20LO)基于管理视角,借鉴业绩评价理论,整合当时的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标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并提出内部控制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相关性原则、权变性原则、平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3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
  林斌等(2009)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为了向市场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外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张晓岚等(2012)通过基于熵模型计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盈余、经营业绩指数以及托宾Q值作为公司经营业绩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除了托宾Q值以外,其他检验结果均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反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差的公司,经营业绩越差。这说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决策有用性。张超等(2015)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企业投资效率在时序上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前一期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披露后一期的过度投资倾向有所减弱;对于审计监督较弱、披露充分性较低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他们认为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可靠性还较弱,但缺陷信息披露行为对特定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4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李连华(2005)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关系描述为嵌合关系。谢志华(2007)从历史回顾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本质的相同性,以此为基础,对三者进行了整合,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造假、私吞、违规和非理性行为的风险为控制内容,以风险管理过程为控制方法,构建了由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责任主体、流程环节、控制目标四个维度的整合框架。张先治(20lO)通过对国内一些内部控制专家、负责内控的企业高管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发现,内部环境是影响我国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内部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较大。另外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内部控制会产生负面影响。李育红(2011)选取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项目标的内部控制指数,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第一大股东有动机和能力去监督管理层,薪酬机制能够对管理层起到激励作用,声誉惩罚机制有利于对经理层产生约束作用,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随着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完善与规范,关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探讨,目前基本涵盖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运行及相关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我国起步比国外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时间较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之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2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