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风险和防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推广,金融业规模急剧扩大,互联网金融正处于不断变革的重要时期。第三方支付、众筹、网络借贷等新生事物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深刻意义,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阐明了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在发展初期出现了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制监管风险等各种形式的风险,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键康发展,本文针对以上四种主要的风险提出了对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专业术语,内容丰富,它是一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与信息中介服务,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必然的历史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有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网贷、互联网证券与基金销售这几种典型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致力于将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注入传统金融服务业内,从而对传统服务方式进行创新,拓宽了金融的空间,使它能够更好地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实现普惠金融。
  2 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在最近的几年里,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普及,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寻找与互联网进行结合的契机。互联网金融行业就是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基础上,逐渐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具备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行业双重优势的金融行业。随着移动支付模式的不断增多,技术不断的改革创新,预计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仍将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迈向综合化、全能化、大众化。从市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步伐稳健。互联网金融产品从一诞生就和利率市场化紧密联系,填补了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巨大空白。从政策角度看,“政府简政放权、监管为试错留有空间”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时机。从产业角度看,互联网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效率更高,出现了大量产业垂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而且能够彻底摆脱传统的时空限制。从客户角度看,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客户定位方式,特别是针对中、小微客户的定位,长尾市场和零售客户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利益点。以上四个条件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相信,将来在坚持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能够与传统金融体系协同互补,融入消费、交易、投资的种种环节,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
  3 互联网金融风险
  3.1 技术风险
  (1)技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同客户进行交易时,是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身份证明、订单和账户信息、联系方式、信用卡密码等敏感信息都需要借助网络传输,这与参与者的利益紧密关联,因为信息一旦被窃取、篡改、盗用,严重威胁到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客户将承受巨大损失。所以,保护互联网金融用户的敏感信息数据安全显得尤为关键。
  (2)技术选择风险。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信息传输速度就会降低甚至中断,用户体验就会变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如果所选技术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技术的选择影响重大,选择不慎可能导致市场流失,甚至使企业失去生存的资格。
  (3)客户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大体上都是客户在网上自由操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进,若缺少准确的指导,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或者客户被不法分子利用和欺骗,影响企业信誉。
  3.2 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是交易主体的任何一方不履行约定的条款,而造成另一方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价交易对方的信用情况,做出的评价也是极为有限的。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决定了它的客户群是指拥有20%财富的80%的群体,尽管单笔交易的金额不大且相对传统金融风险小很多,但若没有健全的交易主体的准入资格审查机制做保障,出现违约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不论是大量债权人提前取款还是大量债务人到期没有还款,积少成多后将会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
  3.3 市场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如汇率、利率、商品或股票价格)导致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利率变化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作用最显著。假设客户可以在传统金融市场中获取较低利率的贷款,则可能会使P2P借贷、第三方支付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市场产生大的波动,引发大量的借款人提前还款。通常,市场是否成熟与其所面临的风险关系密切,市场越成熟,则所面临的风险越小,而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较大,从而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会更大。
  3.4 法制监管风险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进程远远滞后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监管立法刚刚起步,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比较散,不够明确,相关条款不具备针对性,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作用。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出台的监管政策或者法律层级相对较低,或者不够权威(多为意见、指引和通知)。没有像《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这样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机构准入、从业人员管理、业务管理的监管政策细化,某些不法分子就有可能进行非法盈利,破坏行业秩序。
  4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4.1 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信息安全网络技术管理。通常,只有信息安全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转才有了保障。制定网络系统日常维护制度,当前行业发展快,产品不断更新,网络系统的安全需要更多的关注,像软硬件的日常管理和检测、用户权限、数据备份和用户信息管理这样严格细致的日常维护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建立防火墙制度,互联网企业需要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网络环境,因此,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病毒、黑客攻击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提出了很大挑战,应设立起日常行为规范,对网络技术陷阱的应急和防范措施、控制权限、定时扫描和清除病毒等进行规定;建立应急制度,如果发生系统崩溃,黑客攻击,电力中断等不可抗力事件,相关网站和公司需要有对应的应急措施来处理这些紧急情况,诸如数据和硬件的保护和恢复、瞬時复制技术等。   (2)为了确认所选择的技术是最符合大众要求的,企业可以从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要求、系统设计状况、技术参数及服务期望等方面着手,提取数据,形成体系,提交具体的文档并由相应管理层进行审核确认,严格把关。同时,将新系统推出之前,要渗透测试,测试通过方能接入和开放。开放之后,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测试,对关键单元进行细分,定期维护并提供单独的物理环境,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掌控。考虑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用户反馈的信息,高度重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采用的技术不断改进。
  (3)客户教育。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使客户及时了解与新产品或功能相关的安全性、真实性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察觉新的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提供持续的教育,方便客户学习和辨别新的风险,指导他们如何以正确的步骤反馈安全问题。同时,客户可以有各种渠道接受金融教育,既可通过在线网络学习,也可通过其他媒体学习。
  4.2 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1)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完善的征信体系是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防御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征信系统也能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可以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纳入中央银行征信体系中,整合个人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信用信息共享。这样就能对市场上所有借贷业务进行监测,增加行业透明度,减少逆向选择的产生。
  (2)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披露的力度,违约信息要公开透明,使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可以得到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外界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从信息披露中透露出来。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信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平衡互联网信用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3)建立行業自律协会。互联网金融所有活动都与互联网相关,这个特点加大了监管的难度,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保证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长远发展的利益。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和相互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建立之后,定期组织行业自律会议,安排人员检查成员企业履行情况。这样不仅减少了违约风险,而且还可以避免行业恶性竞争,维护了行业的秩序。
  4.3 市场风险防范措施
  (1)市场分析常规化。市场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要对市场价格变动提高警惕,就宏观走势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方法。应多多关注政治形势、社会动态、本行业经济现状,整理和研究相关数据,预测其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及时做出反应。任何风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风险之间也具有关联性,为了避免连锁反应,应该科学分析及时总结,找出存在的风险隐患,就有可能获得规避的办法。
  (2)识别行业风险,合理配置资金。市场风险在一般情况下是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导致的,资金是造成市场风险的关键要素。为了合理分化市场风险,应该分散资金的用途和投向,按照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判断行业的风险级别,注意对贷款规模的把控,并调节资金池的贷款集中度。资金池的贷款规模、贷款产品的设计一定要契合宏观利率政策,紧跟市场潮流。虽然不需要对所有相关联行业都进行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于贷款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应该投入十分的关注。
  4.4 法制监管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层次分明的法律法规系统。这是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有法可依的前提条件。补充现有法律中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监管的法律空白,完善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资格、经营模式等细则,突出数据保密、使用和权限等相关规定。及时调整一些相对陈旧和过时的法律法规。通过上述程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各模式的运作实质和流程,使监管标准统一化、监管界限明确化,推行穿透式的监管,结合国际先进的监管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众多,理当强化各部门的合作、沟通及统一,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统一化、专业化的跨界监管。
  (3)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严格限定行业的准入标准,将具有合格设备、成熟技术等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强化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退出机制的建设,明确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重大风险、损失和违法行为时参与方应履行的义务。参照市场退出机制的规定及时告知利益相关人,全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石建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依据、市场基础及前景分析[J].当代经济,2015(13).
  [2] 云佳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纳税,2018(05).
  [3] 陈燕.P2P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4] 孙成娇.关于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防控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5] 李亚征.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及其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6] 刘永立.互联网个人借贷风险与控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