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分型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酌情加减基础方中的川芎用量,因其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在医嘱下长期服用还可有效控制偏头痛的发作,临床上有积极的运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偏头痛;分型;治疗;中医内科
  偏头痛作为临床上多见的原发性头痛,是常见的良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的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阵痛,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的神经血管系统的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导致的患者头痛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与普通的头痛有着一定的差异,偏头痛不仅难以根治,而且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不便[1],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偏头痛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以下针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做出简要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资料库中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5岁,年龄最小的患者19岁,平均年龄为30岁;偏头痛发病时间最长的患者长达6年,发病时间最短的为0.5年,平均发病时间为2.9年。
  1.2诊断标准:
  为排除感染性疾病与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对全部6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MRI、头颅CT以及神经系统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分析。
  1.3中医辩证:
  对6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可分为五种,第一种,肝阳上亢型,即患者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情烦躁且头晕耳鸣,舌质发红、舌苔发黄,面红口干,脉弦有力;第二种,肾气亏虚型,即患者头痛且空,头晕耳鸣,遗精带下且腰膝酸软无力,舌质发红,苔少,脉搏细弱;第三种,痰浊中阻型,即患者表现为头痛且昏沉,呕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质淡,舌苔较薄且呈白色,脉搏细弱;第四种,气血两虚型,即患者表现为头痛绵绵,过度劳累时会出现偏头痛,舌质淡,舌苔较薄且呈白色,脉搏细弱;第五种,气滞血瘀型,即患者出现头痛的位置较为固定且痛如针刺,头痛时间较长,舌质发紫,舌苔较薄且呈白色,脉搏变窄变细而且速率加快。
  1.4方法:
  全部60例患者的基础方为川芎天麻散,处方由川芎、天麻、白芥子、柴胡以及僵蚕等,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第一种肝阳上亢型的患者,要平肝通络并熄风止痛,加入蔓荆子、钩藤、细辛、生石决明、地龙,川芎用量要适量减少为宜;第二种,应遵循益气止痛且滋阴补肾的原则,加入当归、白芷、属地、枸杞、山茱萸、山药、甘草;第三种,要对患者进行降逆止痛且燥湿化痰的治疗,加入茯苓、白术、半夏、生姜;第四种,首先要保证药方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其次要有养血安神的效果,加入炙黄芪、何首乌、党参、红枣、炒酸枣仁;第五种,要注重对患者的通络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此类型的患者可加入双倍的川芎,再加入甘草、当归、香附;川芎的用量要根据不同类型患者进行加量或者减少,将方剂进行水煎,患者在饭后进行口服,每天1剂,20d为1个疗程。
  1.5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康复:患者在治疗20d后,病症彻底消失,且在半年内没有复发。疗效显著:患者在治疗20d,病症明显得到控制,且复发频率有所降低。有一定疗效:患者在治疗20d,病症有部分缓解,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无效:患者在治疗60d后,依然会经常有偏头痛的临床症状,不论是发病程度还是发病率都没有任何改善。
  2结果
  60例患者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后,完全康复的患者为30例(50.00%),疗效显著的患者为16例(26.67%),有一定疗效的患者为11例(18.33%),无效的患者为3例(5.00%),总有效率为95.00%。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偏头痛的临床发病率较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西医所采用的是药物、手术以及加压等治疗方法,加之西药对患者本身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极易对其产生依赖性,而手术治疗又有着一定的风险,加压疗法又需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而不同对待;而中医治疗偏头痛,由于其中药成分的不良反应较小,使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长期服用中药能够合理的控制偏头痛的复发;因此,越来越多的偏头痛患者开始注重于中医治疗,偏头痛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以及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对患者病情有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有效治疗。
  此外,相关医学资料对于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但是,曾有研究认为大部分的偏头痛和早期的血管痉挛以及后期血管扩张而导致的,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上,也无特效药物;西药对于偏头痛的药物治疗通常以镇痛镇静药以及舒坦类药物,但是,经相关资料证实,其作用甚微,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不仅有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而且有可能会引起顽固性偏头痛的情况;中医对此病的病因分析相对较多一些,大部分资料论述为偏头痛是饮食不规、外感风邪以及劳累过度,在久病致瘀的前提下出现肝肾脾等脏器功能失调,淤血阻络、痰浊阻滞进而引发此病;中医认为此病大致的病理為脑失所养,所谓“不通则痛”,由此看来,在中医治疗上要以“通”为治疗的总原则,进而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分型治疗,文中首先对60例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对症治疗,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头为清窍,病位在上,所以,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应以清轻之剂为主,临床治疗时多用祛风药物进行治疗,然而,祛风药物性偏燥、易伤津,阴虚者务必慎用;其次,祛风药性升,肝阳上亢型的患者要尽量少用,这也正是文中第一种类型患者川芎用量要适量减少的原因所在;在对60例患者进行合理的分型治疗后,完全康复的患者为30例(50.00%),疗效显著的患者为16例(26.67%),有一定疗效的患者为11例(18.33%),无效的患者为3例(5.00%),总有效率为95.00%,由此可见,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4总结
  中医治疗偏头痛,由于其中药成分的不良反应较小,使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长期服用中药能够合理的控制偏头痛的复发,但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组方种类较多,结合患者病情给予正确分型,进而对症下药,并根据患者病情差异对药方与药剂进行合理调整,最终达到缓解患者头痛的真正目的,总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玲燕.偏头痛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1):102-103.
  [2]申延安,卜庆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6):115.
  [3]杨明山.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及其安全性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2):99.
  [4]王忠志.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8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7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