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积极心理品质对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终生发展幸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需要在每一个真实教育活动场景中完成,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策略
  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问题为导向,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从“积极出发”,主要通过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等积极情绪的体验获得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在给学生创造积极精神、提供积极机会、肯定积极价值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学会追求积极、创造积极,从而获得积极力量,塑造积极人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创设积极班级文化,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更是心灵的归宿地,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深远持久的感染力。
  要创设积极的班级文化,首先体现在视觉层面的物质文化,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图书角、展示栏等,以熏陶、浸润,加以体验、感悟,真正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意义,做到温馨优雅而不花哨,创造一种能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良好氛围,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以物质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要以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建立积极可行、易于操作的班级制度,深化制度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用制度来指导、规范学生。通过制度约束、班训指引,努力在班级中塑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再次要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来浸润学生的心灵,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更是打造班级特色的首要保障。
  二、合理渗透学科教学,构建积极学习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当作一门课程,或者是遇到问题才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已无法满足目前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而积极心理学强调更多的是预防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学生学习发展最主要的过程和形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培养也都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发展的。因此课堂作为主阵地,我们更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资源,探索如何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一)注重培养教师自身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相比学生而言心理品质更为成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积极心理品质,身教重于言传,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比如:第一,要和学生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让学生摸得着你对他的关注,让你的关注有温度,更要有热度。第二,教师每天脸上要有笑容,切忌一脸死相,笑是可以练习,要修炼阳光心态。第三,多点弘扬正能量,尤其忌讳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的不是。第四,善于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点幽默,积极参加积极心理学相关培训。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绪品质、积极的交往品质和积极的意志品质。
  (二)善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科教学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用积极语言描述和对话,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因为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其次,教师应该大胆放开双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少点传授知识,多点激发思考,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三)找准渗透点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具备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科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资料,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就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己的教育智慧融入,然后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比如在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梦想课程夯实学生的品德素养、在科学课程改革助力学生实践创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大力践行积极德育,润泽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德育以“主体性唤醒、正能量传递、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倡导人人都是德育者,处处都是德育地,时时都是德育课,真正建设德育生态。
  首先,构建“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人”新局面,实行心灵导师工程,这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从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导师群体负责制,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
  其次,为教育学生承担家庭成员、班级成员、学校成员、社会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担当,全面开展学分制公民服务教育活动,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从而引导我校师生志愿者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变管理为服务,使德育工作更趋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此外,通過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和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开展活动要充分调查孩子的需求,求得共识,并从细节进行关注。第二,理清活动当时效果和长远效果的关系,若只是给他一个感受而不是行为落实上的指导,效果就不会长久,而在行为指导上则取决于老师对行为的认知。
  第三,活动要关注内容,聚焦真问题,有时候看起来挺贴近学生实际,但却不是学生的真问题,不是生长点。想通过一个活动就使学生素养获得提升,那是痴人做梦。第四,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做“横向多类别的课”,看上去很丰富,但对孩子没有丝毫触动,等于没做。因此我们更要做“纵向多类别的课”。第五,德育活动强调“知情意行”,行为不要求大,越小越好。坚持问题导向,活动课的设计上要有层次,实施上则一定要有行动,行动上讲究知行合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阵地,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潜在性、稳定性、建设性和可塑性,不能单靠说教、宣传或者灌输来完成,需要在每一个真实教育活动的场景中体验、感悟和调适中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
  [2]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陈军.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J].教学研究,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