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众美育视野下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音乐人才培养、音乐作品创作的主要阵地,音乐院校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培根铸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院校利用自身专业资源进行的演艺实践活动可以有力推动公众美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公众美育;音乐院校;演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美育思想的发展及推进
  起源于西周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是我国美育探索和践行的体现,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当时的礼乐虽然带有宗教和政治手段的色彩,但是,与奴役管理、严酷刑罚相比,已经具有了浓郁的人文关怀。
  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对礼乐的沿承和完善,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美学原则。早在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书中就提到,“孔子是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如果“行、忠、信”’属德育,“诗、书、礼、乐”则是在利用文学、音乐等手段在完成美育使命。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书中有“论美”“秀美与尊严”等篇章,这些部分从文艺理论角度探谈文学作品与人的品质、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一种人文视野下的艺术评论。
  “以美育代宗教”是我国近代美学发展的重大思潮,提出者是蔡元培。1917 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作为“教育最高之理想,存乎美丽之心”的提出者,王国维是我国倡言美育的先驱。他在1906年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養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成为我国提出德、智、体、美四育主张的第一人。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美育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以郭沫若、丰子恺、朱光潜、王统照、吕徵、周扬为代表的文化学者、教育学家都是美育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西南大学刘兆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建“美育心理学”,以大量实验证明美育的多方面育人效应,创建了多种美育课程和教学模式。
  二、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资源影响公众美育的实现方式
  学生时期的美育是个人美育的主要阶段和过程,但是,只处于一个人人生的部分阶段,也无法完成全部美育内容。这就需要社会的公众美育与学生美育及时进行对接。
  比起学生在学校接受集中、系统、专业美育的模式,公众美育与学生美育不同,存在教育过程不集中、教育内容不明确、教育手段不完善、施教者不职业化等问题。公众美育的动态、多元特征决定了可以运用多种社会资源开展公众美育。作为活跃的艺术中心,音乐院校的演艺资源可以在公众美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以音乐作品贡献美育载体
  社会个体是自然的感性存在物,天然具有对于物质和欲望的追求,这是现实人性的根源。人以理性去对抗感性的生理需要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的思考,另一方面则需要外在条件的触发。当人受困于因理性意识不足而无法实现人性解放时,就会出现精神的痛苦,很多情感抑郁、灵魂空虚者就会选择不健康、不美好的方式去释放个人情绪,进而出现淫秽、病态的行为,形成认知、行为走上歧途。
  而美好事物的介入则是实现内心与灵魂满足、重塑的客观可能。音乐院校为社会公众提供的音乐作品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审美情趣的,这些作品正是美育的载体,它们为公众提供了审美内容。通过让公众完成艺术欣赏和接触的全过程,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实现现实欲望和理性思考之间的平衡,既打开了艺术视界又完善了个体人格。
  (二)以演艺活动完成美育实践
  群体式美育活动可以拓展受众范围、提升互动参与效果。所以,公众美育要依靠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作为公众美育的主要推动者,各级政府会利用不同媒介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如文艺演出、宣讲普及、社区项目等。音乐院校可以利用音乐表演人才组织面向公众的演艺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向社会资源的转变,成为公众美育的重要平台。
  音乐院校演艺活动的社会化有多种实现方式。校企联谊、商业演出、公益慰问等。有别于商业演出市场付费购票模式,我国多数音乐院校的校内演出实践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尤其是在期末季、毕业季,大量的演出活动提供了多种艺术体裁免费观赏的机会,公众利用这些视听机会可以走近艺术、培养欣赏习惯,从而以自觉接受的方式实现深层美育。
  (三)以音乐思想提升美育质量
  美育工作的开展要向公众呈现美好的艺术作品,让他们可以有机会通过审美体验感受到艺术作品,在直接的艺术欣赏中提高艺术品味和文化修养。但是,由于音乐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的作品带有低俗、落后的成分,公众过多接触这些作品反倒容易产生艺术认知倒退,如很多内容粗俗、淫秽的歌曲会给公众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不良影响;有的艺术作品蕴涵的思想较为单一、分散、隐蔽,而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有限,难以直接捕捉到其中的艺术规律或主题思想,这就无法完成对公众价值观引导、塑造的作用。
  三、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维效果
  推动音乐院校的教学改革。文艺的生命源于人民,文艺的根本价值只有在服务人民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音乐院校不可以将自己放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上割裂与群众的血脉关联,而是要及时以专业艺术资源来反哺社会。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对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进行检验,从而从社会化角度完成对教学成果的公众式考核,是对传统的学术化专家式考核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会暴露教学方法、学生能力中的不足。这些都有利于按照问题导向激励音乐院校开展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教学改革。
  激励音乐工作者创作艺术精品。目前我国人民的艺术需求的数量和层次都已经明显提高,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生活,提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在公众接受音乐作品过程中,音乐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实现了与公众的开放式交流,公众会反馈他们的欣赏感受,提出批评意见。音乐工作者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要及时的完善作品、创作新作品,这样才会不断涌现满足人民需求的艺术精品。
  促进文明社会的高效创建。“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文明社会的创建、公众美育的加强需要多元联动、各方协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梁启超先生曾言“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音乐容易与广大人民产生共鸣,可以不借助外力直接作用于公众的思想和认识,让每个人都以音乐美感来感染自己,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铸造良好的性格和灵魂。
  四、结语
  音乐是人类和社会的共同财富,音乐演出活动可以让观众在娱乐、放松中体会精神快感、培养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讲,音乐院校要主动将专业的演艺资源输送到社会中去,既可以实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及时对接,也可以用突出公益、惠民特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服务,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
  作者简介:马广洲(1982—),男,天津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传媒及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天津音乐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联动改革的探索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