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现状,运用积极心理学从正确认识自我、创造积极的校园风气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三个体面,提出了改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54-01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且生源也不仅仅局限于本省,许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也逐渐融入到高职院校的生活中来。贫困生进入高職院校之后,由于经济、成长背景等问题,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在经济方面目前国家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奖、勤、助、贷、补资助政策,更是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但是对于贫困生心理问题却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在做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在物质上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同时也要注重贫困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   积极心理学概论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处理心理问题时一般都采用的是消极心理学,更加关注的是“问题”,通过危机干预等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后,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风,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断扩大,给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新的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从幸福、愉快、感激等积极的体验、兴趣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和家庭、学校等积极的组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有积极理念的人能够轻松的面对挫折,即使处于逆境也能够轻松的面对,幸福美好是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让人去关注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关注积极向上的方面,努力的去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2   贫困生常见的心理现象
  2.1自卑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长环境等,贫困生在平时生活中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不愿意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而且有部分同学不愿与贫困生交往,从而会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甚者有的贫困生成为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的多困生。
  2.2 虚荣心
   有些贫困生为了掩盖自己经济上的不足,摆脱在同学心目中穷的印象,平时节衣缩食,买高档的衣服、高档的手机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做着一些与自己经济水平不想符合的事情。
  2.3 焦虑
   贫困生一般都想通过学习来改变家庭的现状,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大学学校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要看学习成绩,同时要求学生积极的参加班级、社团等活动,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想要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一时间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很难平衡,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另外,贫困生还容易产生抑郁、多疑、嫉妒等心理问题。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途径
  3.1 正确的认识自我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贫困生对自己的认识都停留在消极的层面,认为自己经济贫困就低人一等,例如,有的贫困生常常被同宿舍或者班级同学孤立,他们会将被孤立的原因归结为是因为自己贫困才导致被孤立和排斥的这种错误的消极的想法。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对贫困生的教育中,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用积极眼光去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积极的去面对一切的挫折和挑战,不要将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由贫困所导致,要将贫困当成是对自己的考验,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当然贫困生的消极的自我认知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老师在引导的同时,也离不开贫困生自身的积极努力,更加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
  3.2 创造积极的校园风气
   生活环境很重要,在学校中会发现,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很好,那这个班级肯定非常优秀。同样,贫困生积极心理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注重宿舍、班级和校园良好的环境建设,多组织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感恩教育等,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积极向上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贫困生在活动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优点,从自卑、自我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慢慢的将自己的心打开,开始接受积极的事物,减少了经济困难给他们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了他们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了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3.3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心理健康咨询师,学院要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级要有心理委员,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面覆盖;其次,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并且要做到动态管理,在管理时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并且要个别分析,分类指导;最后,要运用榜样的力量,用学生去带动学生,让贫困生在群体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觉得自己是可以的,促进他们积极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03):109-110.
  [2] 刘毅,宗岚.积极心理学观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107-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0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