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关键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进行研读,对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所研究的問题有了基本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定义;音乐功能价值;学校音乐教育;古今音乐关系;中西音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写出文笔精妙的文章。一本好书要字斟句酌地严格推敲,要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2000年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研读了第一章节,将第一章节分为五个部分,音乐的定义、音乐的功能价值、学校音乐教育、古今音乐关系问题、中西方音乐关系问题。
一、音乐的定义
1904年曾志忞在《新民从报》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中就将音乐定义为“音乐者,以器为本,以音为用,音器相和,是为神乐”。意思是说音乐是以乐器为根本,乐器发出优美的音符,两者相辅相成,能陶冶人的情操。1917年我生在《云南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乐歌之价值》中对音乐也下了个定义“音乐者,藉乐音以发表美的感情之艺术也。”我生认为音乐是人通过乐音来抒发美的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音乐的功能与价值
(一)音乐的实用功能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音乐在军事中的作用,当时,清政府在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全国上下没有一点活力,处处充满了恐惧,音乐也都是些软弱无力的民间小曲,梁启超认为运用音乐在军队中可以鼓舞士气,使士兵充满力量和斗志。曾志忞在其《音乐教育论》中也阐述了音乐在军事中的有力作用,在士兵们艰苦训练之余音乐能缓解他们的疲劳感;唱军歌能够加强士兵们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的意识;唱军歌能够激发士兵们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品质。
在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论》中音乐的实用功能还体现在政治、外交、家庭关系这三个方面,首先音乐在政治上使用,可以调和政治氛围,官员之间更加融洽这样出台的政策会更加的有针对性和合理性;音乐在外交上使用恰当的西方乐曲或在洽谈时共同谈论西方音乐这样可以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对于外交的成功是有所帮助的;音乐在家庭里的作用是缓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庭和睦。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匪石在他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中说到“夫我非能知音者也,顾以为不言教育则已,苟言之,其必以感情教育为上乘”明确指出音乐对于人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音乐对于人们的情感教育,比起枯燥无味的仁义道德说教,音乐更能够打动人心,劝人向善。1904年竹庄发表在《女子世界》的《论音乐之关系——常州音乐会演说稿》中说到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爱国之心、爱人民之心和使人充满斗志。剑虹的《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中也同样指出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人民的美德、进取心和勇气,爱国之心,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起到极大的作用。朱稣典在其《从小学音乐说到音乐教科书》中从美育、德育、群育三个角度阐释了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贾新风在《音乐教育通论》中说到音乐在道德上的价值,如果是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会使人们越来越叛逆,而用音乐的形式用音乐来感化人们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1944年李抱忱发表的《建国的乐教》中的“全民乐教”这一概念中李抱忱想用音乐来端正社会风气,用音乐来教育全民,让音乐深入人民的内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正常的乐教”这一概念中他又说到音乐对于个人的教育有利于精神的调剂、情感的正常发泄、正常品性的培养和正常心理观念的养成。
三、学校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地位
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中强调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此他建议创办音乐学校、将音乐科纳入学校教育中、举办公众音乐会、家庭音乐教育。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同样强调唱歌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再后来曾志忞在《<乐典大意>前言》中也指出学校教育体系中一定要有音乐教育,唱歌课与国语课一样的重要。剑虹在《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中说到“音乐一科,现今世界教育家皆公认为一般重要之学科。”贾新风在《音乐教育通论》中认为音乐在艺术上的地位是最高的,音乐感人的力量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强的,所以他认为音乐是可以代表整个艺术的。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在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论》的“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中说到音乐教育的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让艰苦学习的学生们劳有得息,在紧张繁重地学习过后身心得到缓解;对于那些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学生,音乐可以激励他们奋进的意识。剑虹在他的《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中说到音乐教育要从小学教育就开始,通过音乐向儿童输入科学知识、音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缓解疲劳、音乐让学生从个性达到思想的一致性、音乐可以让孩子们养成守秩序的好习惯。在我生的《乐歌之价值》中详细论述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精神品质、身体健康的提高,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念,使学生趣味高尚、悟出人生的幸福、涵养学生的德行、兴美劝善让学生得到高洁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协同一致的作用、修身的作用;音乐可以使身体获得幸福感,音乐能锻炼耳力,唱歌增强肺脏健康和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可以端正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密切,比如国语、历史、地理,通过音乐传达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内涵、身体健康等方面都有帮助,所以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古今音乐关系问题
匪石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中对中国的古乐和今乐都进行了抨击,对匪石而言,我国的音乐都是不可取的。曾志忞在《<乐理大意>前言》中说到“吾国音乐发达之早甲于地球,且盛于三代,为六艺之一”,自古言教育者无不重之。曾志忞不同于匪石,他对于古乐是推崇的,认为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对于今日的音乐他和匪石又是一样的观点不可听、不可学、不可入教育。同样对于古乐推崇,摒弃俗乐的还有竹庄,认为古乐能够移风易俗,治理国家,对于人心至善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俗乐却是男女情爱之词,小曲小调,乐器由庄重典雅的古琴变成了民间小调的琵琶和胡琴,真是让人深思啊。剑虹在其《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中指出了古乐的发达,今乐的颓废。蔡元培在《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演说词》中也说到了古乐衰败,今乐不兴,“吾国音乐在秦以前颇为发达,此后反似退化。好音乐者,类皆个人为自娱起见,聊循旧谱,依式演奏而已。”贾新风则认为古代音乐在历史上发达很早,历史地位很高,但纵观今乐教育的地位,则几乎毁灭殆尽,现在的音乐多属于萎靡不振的音乐,所以应该把当今流行的音乐引向正轨。
五、中西音乐关系问题
对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有的学者采取“全盘西化”的态度,比如在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中对中国古乐进行了抨击,认为古乐都是当时天子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只是用于庙堂之上又或是为舞蹈伴奏。匪石极力地推崇西乐,认为西乐能够使国民有进取之心,全国上下一条心,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在军队里使用军乐,鼓舞士兵们英勇杀敌,学校里进行音乐教育,培养孩子的美德,家庭使用音乐促进家庭和睦。
除了像匪石这样有些偏激地推崇西乐,更多的学者对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采取的是“中西融合”的态度,像竹庄在《论音乐之关系》说到“近日有志教育之士,乃能假径彼国之音调与学器,而编成祖国之歌,此至善之法也。”要运用西方的乐理和乐器来创造出中国音乐,也就是以西乐为主,改造中乐,创造出新的音乐。贾新风在他的《音乐教育通论》中对于中西音乐关系的态度是强调要学习西方的音乐基础理论和作曲技术,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技术与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中国的音乐佳作。李抱忱的《建国的乐教》中的本色乐教中谈到了中西方音乐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把中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好,借鉴西方的基本乐理知识和作曲技术与中国的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
综上所述,通过对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的第一章“音乐教育概论”的阅读和学习后可以大致了解当时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离不开像匪石、梁启超、曾志忞、我生、李抱忱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的努力和无私贡献,才能让音乐这一门艺术在中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促进音乐教育在我国地生成,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地交流,促进了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进程,努力让音乐为全社会人民服务。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克服一切困难把音乐教育事业做好,这是每一位从事音乐教育的学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简介:刘涛(1994—),男,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