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国家从1978年开始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在此背景下,论证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呼吁采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保护天然林等措施提升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补偿,保证生态修复项目的长久运行。
  关键词 生态修复;自然;社会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9.087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方面往往以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来带动经济增长,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自然生态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情况。生态问题频出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各种生态修复项目也开始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1]。
  1 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 提升绿色植被的覆盖率
  研究表明,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等政策大幅度提升了森林覆盖率。以青海省为例,通过实施天然保护林和退耕还林政策,2017—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7.26%。通过对退耕林地的保护和修复,天然森林的面积不断扩大,物种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样,通过对林地面积的管理,水土流失和洪涝等情况也得到很好的控制,且森林覆盖率提升,土壤养分得到了积累,改善了土壤环境[2]。
  1.2 不适当的人工造林会影响到当地环境
  人们采用了很多措施来提升森林的植物覆盖率,如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例,由于“三北”地区多为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适性,甚至会危害到地区的环境[3]。特别是西北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干旱、严寒,乔木造林生长缓慢,大部分地区采用乔木植树造林不恰当,会导致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土壤的湿度下降,对原有的草地植物造成破坏,人工造林的成活率也不高。
  1.3 植树造林是控制环境退化的有效途径
  植树造林是控制环境退化、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其中造林方式的选择尤为关键。以青海省为例,在造林方式上坚持选择封造并举、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科学造林,自2017年以来,全省营造林任务每年达到26.67万公顷,探索出了一条我国西北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造林种草模式[4]。同时经过调查监测发现,人工造林的潜在蒸发量远远大于天然草地的潜在蒸发量。所以,天然草地在半干旱地区的生长情况远不如人工造林,还易出现牧草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人工造林也有着不足之处,在降水量不足时,土壤的水分下降,也易出现植物死亡的情况,影响物种的多样性;而且采取人工林代替草地和耕地之后,土壤水分会被生长迅速的树木消耗,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即便是在雨季,土壤的水分也难以得到有效补偿。
  2 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1 粮食的补偿问题
  生态修复工程通常采取退耕还林、还牧的方式,势必会导致农业生产面积的下降。由于退耕区域粮食总产量并不高,通过对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进行技术改造来实现对退耕区域粮食产量的补偿有一定的可行性。据调查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粮食的整体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从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来看,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源于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创造的收入并不高,退耕还林导致农业产业衰退,需要通过转变产业结构来实现退耕区域经济收入增长。
  但是目前,土地结构难以有效调整,替代性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退耕区域农户缺少稳定收入,难以形成退耕还林的持续发展。以青海省为例,退耕还林存在后续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影响退耕农户生计、造林质量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受耕地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的限制难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问题[5]。因此,退耕区域应以提升后续产业发展作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对退耕带来的农耕区域减少的问题。实践表明,退耕还林项目采取补偿的机制,既解决了部分贫困农牧民的缺粮问题,还改善了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人们摆脱对于农业资源的过分依赖,让退耕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生态修复,让人们摆脱贫困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生态修复工作尤为重要。生态修复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持续,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通过对生态进行修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政府政策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政策或者资金不足,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补偿机制失效[6]。因此,对于生态修复项目,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采取鼓励或者扶持的态度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自古以来,贫穷与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地区为了摆脱贫穷,采取砍伐森林的方式来补充农业经济的不足,这反而导致环境的破坏,使贫穷加剧。基于此,应以生态修复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政策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当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方式、能源利益等产生矛盾和冲突时,环保工作的开展势必会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应该以人们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摆脱贫困才是促进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7]。为了确保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修复和保护生态平衡,需要借助国家政策、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的参与,形成生态修复的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的研究和讨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 结语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全球都十分重视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生态修复工程需要注意的内容是退耕还林带来的农业生产问题和耕地面积减少,必须通过技术改革的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只有满足人们基础物质生存的需要,才能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实践表明,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带来的破坏是可以遏制和修复的,在生态修复时,不能盲目,而是要考虑到生态的多样性,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将生态修复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综合考虑。此外,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给予生态修复工程一定的支持,包括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大自然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力度,同时以提升农业技术为补偿,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部分区域摆脱贫困的局面,进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增.林业生态修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8(5):90-91.
  [2] 陈林,刘刚,王斌.浙江纯林生态修复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2):102-105,115.
  [3] 黄浩静.杭嘉湖平原河网区乡镇河道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7.
  [4] 赵云朋.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216.
  [5] 裴俊,杨薇,王文燕.淡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1):104-112.
  [6] 李慧婷,韓美,路广.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发与保护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山东化工,2017,46(8):166-168.
  [7] 曹世雄,刘冠楚,马华.我国三北地区植被变化的动因分析[J].生态学报,2017,37(15):5023-5030.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4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