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紫秋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生产管理的疏忽,芷江县及周边县市紫秋刺葡萄产区霜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基于此,总结紫秋刺葡萄霜霉病的病原、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偏重发生原因等,结合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从生产管理、化学防治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紫秋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3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08
  紫秋葡萄是从芷江本地野生刺葡萄中发现,经芷江紫秋葡萄合作开发协会、芷江县农业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反复提纯选优、示范推广,发展起来的一个鲜食加工兼用型优良葡萄新品种。2004年9月,紫秋葡萄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评议,2005年2月获评审认定并正式登记[1]。至2018年底,芷江县紫秋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 533.33 hm2,年产量5 200万千克,已成为县域山区乡镇农户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农户生产管理的疏忽,霜霉病在全县各产区乡镇大面积流行发生,病株率达到100%,病叶率达到20%~80%,防治成本逐年增加,给广大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自2016年来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该病在芷江及周边县市偏重流行发生的原因、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1 发生及为害
  1.1 病原
  葡萄霜霉病由葡萄生单轴霉寄生引起,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真菌,是专性寄生菌,在葡萄组织细胞间繁殖。
  1.2 症状
  葡萄霜霉病病菌主要为害植株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其中包括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叶片受侵害后开始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油渍状小斑点,后发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的斑点,病斑愈合成大块,天气潮湿时在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层,病斑最后变褐干枯。新梢、卷须、穗梗及叶柄发病时,开始为半透明、油渍状斑点,后发展为黄色至褐色略微下陷的不定形病斑,表面也可着生白色霜霉层,病梢等生长停滞、扭曲,甚至枯死。幼果染病后病部褪色变硬下陷,并生长白色霜霉层,随即皱缩脱落。果粒受害一大半时,再向果梗延伸,由于菌丝在果内生长而成软腐,病粒表面变褐,不久即干缩脱落。
  1.3 发生规律
  紫秋葡萄在芷江县及周边县市于3月下旬开始萌芽,4月中旬病害开始发生,5月中旬至7月上旬病害易流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候干燥,病害扩展受到抑制。8月下旬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又开始发病。环境条件适宜时,几天之内就会蔓延至整个园区。稍一疏忽,就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体的营养积累。9—10月刺葡萄采摘完后,霜霉病以卵孢子在病叶、病组织中越冬。卵孢子经过冬季低温,第二年春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再发生6~8个游动孢子,借雨水溅附于叶背,自气孔或水侵入,以后生出孢囊梗,散播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 ℃,最高温度21 ℃,最低温度5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 ℃,高于29 ℃则停止生长。病原菌侵染的湿度要求为相对湿度70%~80%,而侵染老叶则要求80%~100%。
  1.4 发生特点
  海拔较低、靠近溪流河谷、山坳、少风、多雾多露以及多云多雨的果园偏早偏重发生;土壤黏重、果园内湿度大、植株枝叶生长过密过旺以及通风透光不良,是有利于发病的小气候,因而发病严重。2016年,由于3月温度回升迅速,很多农户防治不及时,造成霜霉病在芷江县及周边县市大面积流行暴发,全县葡萄园发病率100%,病叶率和病穗率均在80%以上,减产幅度达46%,损失产量2 700万千克。
  2 偏重发生原因分析
  2.1 品種特性
  紫秋葡萄属东亚种群中的刺葡萄,是从野生状态经驯化栽培、选育而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经大面积集中栽培后,对霜霉病的抗性明显降低,加上枝梢生长旺盛、叶片叶面叶背无绒毛层保护等品种特性,决定了其极易感病。
  2.2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是霜霉病流行发生的关键因素。芷江县及周边县市5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高温多雨季节,极易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2016—2018年,对大树坳乡、三道坑镇以及牛牯坪乡3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各年份具体表现发病症状的日期均比往年有提早发生的趋势,但霜霉病流行发生的时间集中在谢花后一周至6月下旬,尤以嫩叶、幼穗和幼果感染最严重。根据在大树坳乡新庄村龙塘组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始见第一片病叶的具体日期依次为4月12日、4月16日和4月8日,幼穗表现发病症状的具体日期依次为4月26日、4月28日和4月23日。
  2.3 果园环境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质黏重、植株过密、棚架低矮以及枝叶郁闭等,均有助于病害的发生。果园清园不及时,造成大量的带病枝叶、病果等菌源散落在田间,使来年发病严重。
  2.4 栽培管理
  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偏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为省工省时滥用化学除草剂损伤根系、为提高防效随意加大用药量导致菌株产生抗药变异、不及时喷药预防和摘除副梢枝梢等粗放管理方式,造成霜霉病的严重发生。
  3 综合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3.1.1 做好清园
  冬季落叶后,扫清落叶,剪除病枯枝,剥除树干老皮,清除出园集中烧毁。全园进行深翻时,每667 m2撒施80~100 kg石灰,降低土壤pH值,达到消灭或减少越冬菌源的目的。
  3.1.2 加强果园管理
  整修园内排水沟,排除积水,降低园内湿度;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补充钙质,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剪除过密枝叶,增加通风透光,每平方米保留结果枝10~15个,及时抹除副梢;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叶、病枝,并清除出园[2]。
  3.1.3 自然生草法栽培
  禁用化学除草剂,园内自然生草。当长至50 cm左右时,刈割覆盖地面,保水保墒。
  3.2 化学防治
  3.2.1 休眠期
  冬季修剪后,全园喷施一次5°Bé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
  3.2.2 萌芽至展叶期
  用1∶0.5∶200波尔多液喷洒进行保护,每隔15 d喷施一次。
  3.2.3 发病初期和发病后
  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保护剂可选用70%丙森锌、80%代森锰锌、20%氰霜唑、25%嘧菌酯、30%吡唑醚菌酯、22.5%啶氧菌酯、23.4%双炔酰菌胺等,治疗剂可用80%烯酰吗啉、30%霜脲氰、80%乙磷铝、25%甲霜灵等,每隔7~10 d喷药一次,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3]。在发病高峰期,要做到治疗剂和保护剂的混合使用,避免产生抗性和保证防效。施药时间最好在傍晚,避免高温和阴雨天气用药;喷药时,可添加有机硅等助剂提高药效。
  参考文献:
  [1] 熊兴耀,王仁才,孙武积,等.葡萄新品种“紫秋”[J].园艺学报,2006,33(5):1165-1174.
  [2] 张书溢.靖州县紫秋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0(2):130-131.
  [3] 李华.葡萄病虫害的合理防治[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4(2):26-29.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4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