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脊竹蝗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黄脊竹蝗是一种食叶类害虫,主要对毛竹、刚竹等竹林产生危害,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阐述黄脊竹蝗的主要习性、危害症状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该虫害在舒城县发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卵期、未上竹跳蝻、上竹跳蝻以及成虫3个阶段的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脊竹蝗;危害症状;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118-02
  黄脊竹蝗是一种食叶类害虫,主要对我国南方地区的竹林产生危害,包括刚竹、毛竹等,其中以在毛竹上危害最重,严重发生时可造成竹林大面积死亡。除此之外,此虫在食料缺乏时还会对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产生危害。近年来,随着舒城县竹产业的发展,竹林的面积及产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其上发生的黄脊竹蝗对竹业的持续发展不利。2018年7—8月,舒城县林业部门对辖区内的毛竹黄脊竹蝗发生情况实施了1次专项调查,调查的竹林面积超过2 666.67 hm2,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夏季黄脊竹蝗的发生较为严重,发生黄脊竹蝗的竹林面积在173.33 hm2左右,其中严重发生的竹林面积为46.67 hm2左右,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防治。
  1    主要习性及危害症状
  1.1    主要习性
  黄脊竹蝗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跳蝻)、成虫3个时期,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直到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为孵化的高峰期,最迟孵化期可推迟到6月下旬。若虫的1~5龄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下旬及6月上旬、中旬、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的时间在7月初,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交尾开始于7月中旬左右,高峰期在7月底至8月初;产卵高峰期为8月中旬,末期可延续至10月初。跳蝻刚孵化时有群聚特性,常在禾本科杂草或林间小竹上群聚;晴好天气下一般孵出24 h即开始往竹上转移,高峰期在1龄末至2龄初时,3龄后全部转移到大竹上。若虫刚上大竹时的取食部位先集中在竹梢的端部,之后慢慢分散到竹子的其他部位。跳蝻集中危害时可造成竹梢的颜色为枯黄色。成虫羽化之后也表现出群聚特点,性成熟之前在晴天频繁迁飞,成熟后即可交尾集中产卵; 产卵前期雌成虫主要聚集在产卵地的立竹上,以竹冠下的竹叶为主要食料,此时可产生严重的危害。交尾后雄虫逐渐死亡,雌虫产卵后死亡。黄脊竹蝗多在阳坡的疏松土壤中3 cm左右深处产卵。
  1.2    危害症状
  黄脊竹蝗主要以毛竹的叶为食,形成不同形状的缺刻,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可吃光竹子的叶片,导致远看竹林呈现出一片火烧状的枯黄。一年生的新竹受黄脊竹蝗危害后即发生枯萎死亡现象,老竹受到危害后2~3年不会有新笋萌发,竹子内部产生积水,严重破坏竹纤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竹子的经济价值。黄脊竹蝗在玉米上发生时可对剑叶产生危害,造成玉米减产。
  2    发生的原因
  2.1    虫口基数逐年增加
  根据近些年对舒城县黄脊竹蝗发生情况的调查,当地前几年黄脊竹蝗零星发生,且危害程度不重。因此,农户未给予重视,防治不到位,导致林间积累的黄脊竹蝗虫口基数越来越大,最终造成2018年万佛湖、张母桥等部分乡镇局部区域发生较重。
  2.2    气候条件利于黄脊竹蝗的繁殖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暖冬现象明显,为黄脊竹蝗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资料显示,舒城县近5年10月至翌年3月的平均温度较常年均温高1~3 ℃,4—7月均温高于常年2~3 ℃,整体温度的升高为黄脊竹蝗孵化、繁殖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夏季遇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黄脊竹蝗重发,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3    竹林管理粗放
  冬季在毛竹林间进行正常的抚育管理可以破坏土壤中的卵块,降低林间虫口基数。舒城县近些年来毛竹林栽植面积快速增加,有的林区山高坡陡,有的毛竹成林密度大,增加了毛竹林管理的难度;加上近些年来大量劳动力到外地工作,林区存在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抚育管理上有所疏忽,不再每年对毛竹林进行必要的抚育、复壮等管理,为黄脊竹蝗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4    黄脊竹蝗刚发生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刚进入6月时,毛竹林内即开始出现黄脊竹蝗的跳蝻,但是未引起农户和当地林业技术人员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而是任其自然,造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虫羽化迁飞,扩大了虫害的危害范围,使虫情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卵期防治
  黄脊竹蝗产卵时明显的特征是在产卵地附近聚集迁飞交尾,且产卵后一段时间产卵地附近可找到很多死亡的虫体;此外,产卵地土壤的表层可见到圆形盖状物(深黑色),附近立竹的下层叶片有明显被害症状。结合这些特点,仔细在林间搜寻可以找到黄脊竹蝗产卵地,并准确做好标记,翌年3月下旬之前将产卵地中的卵块挖出来集中销毁,对降低黄脊竹蝗的发生有很好的作用[1]。
  3.2    未上竹跳蝻防治
  当黄脊竹蝗处于未上竹跳蝻阶段时,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对准竹腔注射药物。先在产卵地及其周围直径3 m内立竹下方的竹节打孔,用注射器注射药物到竹腔内,可注射杀虫双20 mL/株或者甲胺磷5 mL/株,对未上竹的跳蝻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防治1次持续药效可达到1个月,节本高效。注射时间可选择在跳蝻刚出土(10 d之内)或者未出土前进行,不可太晚,每年6月中下旬后跳蝻已经扩散,采取竹腔注射药物的效果不理想。一般在凉爽的气候条件下施药,避免高温条件下甲胺磷容易危害到施药人员,造成中毒情况。如果竹林主要用于生产食用笋,则竹腔注射的药物不能选择甲胺磷,以免其残留在竹笋中。二是选择化学类药剂或者生物类仿生药剂进行防治。在跳蝻未上竹之前的防治可在竹林内选择白僵菌等生物仿生剂或者吡虫啉、马拉硫磷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竹林所在的位置一般都在山区,人迹活动相对少,竹林的长势非常繁茂,增加了取水的难度,最适宜选择粉状药剂进行喷粉,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防治效果也更佳[2]。喷药时要确保喷匀,根据喷粉机的速度适当调节喷药量,顺着风向从高处往低处喷药,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同时确保防效。如果风速超过3 m/s,则不可继续进行喷药作业,喷药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或者雨后进行。跳蝻出土时间可持续30 d左右,为了提高防效、更彻底地消灭害虫,需要多次施药[3]。
  3.3    上竹跳蝻以及成虫防治
  一是飞防法。即利用飞机实施喷药,此种方法应用的地域范围广泛,防治效果好。当林间大量出现黄脊竹蝗时选择毒性低、无公害的药剂进行飞机喷药。此种方法受到风速、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影响,要求风速不得超过5 m/s、温度在20~30 ℃之间(温度在35 ℃以上时不得进行飞机施药)、相对湿度在30%~90%之间、空气能见度在2 000 m以上。二是尿液诱杀。黄脊竹蝗的跳蝻和成虫喜好人尿,可利用這一特点对其进行诱杀,将杀虫剂与人尿以1∶18的比例均匀混合装在竹槽中放置在林间,密度可根据虫害的基数确定,如基数比较大,一般每4~5 m放置1个,基数中等的每10 m放置1个,基数小的地区每20 m左右放置1个。采用此种方法具有成本低、便于操作、防治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方法防治时要求在晴天,竹槽的材料尽量选大直径的竹子,不可选择生长1~2年的竹子,避免出现卷曲现象;如果药液放置后遇到持续晴天,则要隔一段时间适当补充一些水或者尿液[4]。
  4    结语
  黄脊竹蝗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竹林的生产。因此,防治上一定要了解其生活习性、危害症状以及发生原因等,准确地找出产卵地,结合其发生规律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将虫害控制在较低水平,保护竹业资源。
  5    参考文献
  [1] 洪宜聪.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4):114-116.
  [2] 高文利,刘军剑.黄脊竹蝗的综合防治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3):57-58.
  [3] 陈新安,袁瑛武,章武星.黄脊竹蝗防治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06(6):71.
  [4] 练佑明.黄脊竹蝗科学防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