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的抽象性导致初中阶段的学生难以对该学科中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一些学生在教师长期的知识灌输中对该学科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如何解决该难题,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教师尝试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让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对策;课堂导入;深入探究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学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引入其中,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还可以在拉近学生与数学关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使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驱使下,自主探究知识,运用知识,在精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呢?
一、课堂引入时应用生活化教学
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彩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就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来看,教材编写人员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选录了大量与生活有关的实例,这就为我们实现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基于此,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往往会立足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生产实际有关的现象,以此引导学生在透过现象发现数学本质的过程中,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其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有理数”该内容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本班一名学生的零花钱收入情况: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该表格:其中包含哪些数,这些数与之前所学过的有哪些不同?这些数有何意义?你是否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列举一些例子呢?在图表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自主探究。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在卖废品和买铅笔这一过程中抽象出正负数,为本节课的知识打下感性认知基础。
二、深入探究时应用生活化教学
无论分析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上,而应透过表象发现其本质。如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一些极具生活价值的现象被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这些生活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这些生活现象的特点,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本质,以此在生活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并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其在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元一次方程”该内容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未知量及其数量关系,我向其呈现了这样的问题:爸爸想要围出一个周长为40 m的正方形花坛,请问这个花坛的边长是多少?之后,我则这样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首先,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列出相等关系,即设花坛的边长为x,则4x=40,之后求解答案。如此教学,学生经历了找出实际生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定未知数—列出方程式这样的过程,其不仅可以在分析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探寻到其与数学的关系,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应用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其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练习时应用生活化教学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每一节数学课我都会向讲述几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的,可以用同一个公式来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获得理性思维的认知的发展。对此,我在新知教学之后,往往會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极具生活性的练习内容。以“统计与概率”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新知教学之后,呈现了某一学生平时成绩(84分)、期中成绩(80分)、期末成绩(90分),在点评的时候,如果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那么这名学生的数学总评分是多少?该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自然会在兴趣的驱使下,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还可以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其更加积极地探究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意识到该学科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搭建数学教学与生活教学的桥梁,使学生在导入活动参与中发挥其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积极探究;在新知探究过程中透过生活现象发现数学,实现数学探究;在练习活动参与中运用所数学解决问题,借此打造出精彩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福进.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7):93.
[2]姜宁.让生活之水浇灌数学思维之花:谈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25.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