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感教育模式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作为情感动物,社会作为人之情感动物的集结体,最可贵的莫过于真善美情感的处处闪耀与其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熏陶。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传播内容即在关乎成长、友谊、生命、社会法则等具有浓烈情感色彩的元素之上,因而契合学科性质的情感教育模式便应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方向。情感教育即通过对学生主体的情感激发促进其高效、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并真正促使其由内而外認同并落实社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情境创建;主体活动;生活演绎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成长阶段,所以,初中亦是影响其正确三观树立与情感发展指向的关键期,但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长久持续与师生在此模式下形成的“唯成绩是问”的观念作用下,情感亦是现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常常被忽略的边缘性存在。在此背景下,在“教书育人”的教育初衷下,对学生情感的建树与对情感教育模式的课堂落实则成为急迫又必然的要求。下面,我便从情境创建、主体活动与生活演绎三方面出发,分别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打造的情感教育模式详作阐述。
   一、情境创设,旁观者角度情感激发
   道德与法治的主语为“社会”,即此门学科面向的是社会与人在社会之内的所应具备的品质修养和所应遵循的制度规范。所以,社会生活实际情境在静态教学教室空间内的引入则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而教师的见闻与现代发达的多媒体资源则自然成为达成此手段的强有力的载体媒介,以使学生从情境发生旁观者的角度激发相应的情感,继而以此内化对社会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正确的友谊观,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为:两个女孩小红和小敏是要好的朋友,小红性格温柔内向,但小敏性格爽朗大方,在一节课堂上,小敏忘了带课本,老师又让她起立回答问题,小敏向坐在后面的小红摆摆手,小红便会意,并立即将自己的课本给小敏救急,并且在课下向其提供了很多避免忘带课本的方法。小红生性胆小懦弱,容易被同学欺负,小敏只要看见小红受了委屈,就会直接找对方理论,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还会找老师公正评判。两个女孩心心相交,没有任何怀疑和背叛。这样的情境与同学们伴随着故事情节开展产生的情感起伏将帮助其生动深入地感知真正友谊的内涵与正确的友谊应该具有的状态与样貌。
   二、主体活动,自主性内在情感表达
   除却通过外在条件刺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还应关注其自身内心的声音,获得其本身关于社会道德与法治认知的反馈,以帮助教师在了解学生原认知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补充。具体的反馈方式则可通过课堂多样化活动的巧妙设计,此亦让课堂本身成为深富情感温度的人文化平台与颇具启发育人色彩而非单纯囿于僵硬知识传递圈限的温情氛围地带。
   例如:在《发现自己》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对自己进行相对全面的认知,我分别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彩色的纸,让其写下自己认识和理解中的自己。学生的书写过程亦是将视角由别人转向自我,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既已形成的评判准则进行挖掘衡量的过程,其结果无论对教师的指导教学有无意义,此皆为学生生命中弥足珍贵且不可多得的反观自我的机会。如一位学生写道:“我渴望变得开朗和直爽,渴望开朗直爽的人获得的众人赞誉,我也尝试过,但每当我一反常态做出那样行为动作的时候,我便会觉得那不是我。我便知道了,自己的性格本就是安静的,我亦有在安静中获得的快乐,而爽朗大方只可作为自己欣赏的对象,做自己便是最好的。”此便是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的主动挖掘、反省和表达,更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生活演绎,当局者模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的不仅限于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扭转影响,更肩负着指导学生将正确的道德法治准则落实到实际行为中的责任,这也是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鉴于局限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情境演绎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场景角色,切实以当局者的立场赋予、并体验由角色而生的自我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基于学生自身情感指导其正确的社会生活言行。
   例如:在《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落实“尊重”与“礼”的概念,我便设定了一个生活情境:中秋节小明的爸爸妈妈准备把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等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在饭店里,面对陆续到来的亲戚与各种各样的询问,小明应该做出怎样的应对呢?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演绎。在其中一组的表演中,扮演小明的同学看到“伯伯”朝自己走过来,却没有任何问候,只是一言不发,面不改色。当表演结束后,我便针对其表演问题提出了这一点,扮演小明的同学则解释道:自己是由于害羞以及不知道该如何问候才沉默的。面对此,我便趁机进行指点:“尊重和礼貌只有表现出来才能被客人感知到‘我是被尊重的’,彼此相处的氛围才能友好融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能进行相互的传递和交流。”如此的切身演绎将促使同学们在最大限度地靠近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角色的情感体验,从而清晰认知到自己的临场反应,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纠正。
   情感教育是回归学生内心的教育,是真正从“育人”的心灵起始点发出的教育,为契合道德与法治观念心灵生长点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志军.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探讨[J].中华少年,2017(20):14-15.
   [2]高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7(86):108.
  编辑 刘晓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