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下信息化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教学途径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和变化,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英语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英语教学具有了信息化的特点。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实效;最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原因,本文就信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意在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入手,研讨信息化英语课堂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服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
一、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莫过于多媒体教学这种辅助性教学设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功能强大,集网络、视频、多媒体课件及其自身的白板应用于一体,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其中的某一项或者多项功能。例如,最常见的是利用多媒体播放PPT教学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紧凑、更加立体、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僵化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锻炼英语口语的听力和使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比起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听力只借助录音机或者语音室更能贴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会比较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Friendship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语法教学环节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转换采取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结合多媒体课件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语法题目展开比赛,回答正确率高的小组为优胜,这种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以网络为背景的自主学习课程模式创新途径
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网络为背景的自主学习课程模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信息的互联、共享、传输更加方便快捷,我们的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建设。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要求制作成微课,指导学生课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微信、QQ等信息交流工具及时监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校园网络或者班级微信群为主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互相请教和指导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资源搜集和利用模式创新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更加方便快捷,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源,用这些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Earthquake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资料,然后利用这些资料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充分、更加具体地了解地震的危害,从而创设以地震为背景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资料的检索,或者将网络上有用的教学资料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自行下载使用,以上面的例子中Know how to protect oneself and help others in disasters这一教学重点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这一问题,利用文中的相关单词和句型,完成对这一问题的相关描述,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且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拓展,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更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學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策略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信息化特点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4).
[2]潘孝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 [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6).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