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齐皇族促寿现象考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致历北魏、北齐、隋唐三个阶段,高氏皇族的整体寿龄状况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北齐建立之前,从高湖至高欢,平均寿龄总体保持在五十岁以上,较为平稳,基本符合当时北朝社会中上层官员寿命的平均水平。高欢卒后及北齐建立后,高氏家族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在寿龄层面上却大幅下滑,皇室成员中存在着大量非正常死亡现象,至北齐亡时,高欢诸子无人得过四十,诸孙几乎无人超过三十。隋唐时期,幸存高齐皇族成员的寿龄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水平。高齐皇族促寿现象表明,“兄终弟及”观念深刻影响到东魏北齐时代高氏的储位或皇位继承,看似极不正常的促寿现象,实是高齐数代君主为改变“兄终弟及”、实现“父死子继”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关键词:北齐;皇族;兄终弟及
  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结束北方分裂局面。然周齐对峙之初,高齐国势明显强于宇文周;北周能在二十余年间,以弱胜强,个中原因,前贤已有讨论①。北齐亡时,宗室重要成员、齐文襄帝高澄之子广宁王高孝珩被俘,其被问及齐亡之由时曾谓:“李穆叔言齐氏二十八年,今果然矣!自神武皇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② 高孝珩认为父兄辈无人活过四十乃因天命,进而将北齐灭亡的原因也归于天命。天命之说诚然在古代较为常见,但是高孝珩所谓“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的现象却十分特殊。这种现象是否属实?如果确实存在,则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是什么?因此,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基础上,以高欢家族寿龄为中心,展开对高齐皇族促寿现象之考察与讨论,并从一侧面补充揭示北齐衰亡之重要内因③。
  一、高欢父祖辈至高欢诸子之寿龄
  高齐政权奠基者为高欢,学界对高欢的的族属问题研究较多④。基本可以认为,高欢并非出自渤海高氏,其曾祖高湖之前的世系很可能不可靠。因此,本文对高氏家族寿龄的考察即从高湖开始。
  《魏书》记载:“高湖……年七十,卒……第三子谧……延兴二年(472)九月卒,时年四十五……(高谧)长子树生……(孝昌)二年(526)卒,时年五十五。”⑤ 可见,高欢曾祖高湖得年七十,祖父高谧得年四十五,父亲高树生得年五十五。
  高欢本人,“(武定)五年(547)正月朔……丙午……崩於晋阳,时年五十二。”⑥ 值得注意的是,高欢之妻娄昭君卒年六十二,寿亦不低⑦。
  由此看来,高欢及其父祖辈,除高谧寿四十五稍低,其余均在五十以上。南朝梁武帝曾谓:“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卑湿,三十已衰。”⑧ 即认为因气候不同,北人正常寿命要显著超过南人;大体而言,在北方四十岁正当壮年。高欢及其父祖辈寿龄,基本符合当时的普遍状况,从中也可知自高欢以前高氏家族并无短寿之征兆⑨。
  高欢发迹之后,高氏家族规模迅速扩大。武定五年(547)高欢卒,长子高澄继续执政;武定七年(549)高澄卒,其弟高洋继续执政;武定八年(550),东魏孝静帝禅位于高洋,北齐正式建立。自高欢卒后,高欢子孙的寿龄状况与其先辈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文提到的高孝珩即高欢之孙,其所言“诸父”指高欢诸子,“兄弟”即高欢诸孙。高欢有子15人,以下就高欢诸子生卒年略作考订。
  高欢长子文襄帝高澄。《北史》载:“(武定七年,549)八月辛卯,遇盗而崩……时年二十九。”⑩ 高澄在禅位前夜非正常死亡,有学者推论这是高洋组织的政治阴谋11,颇有道理。
  高欢次子文宣帝高洋,《北齐书》载:“(天保十年,559)冬十月甲午,帝暴崩於晋阳宫德阳堂,时年三十一。”12 高洋即位之初,便经常亲讨塞外胡族,如天保四年讨伐契丹时,“是行也,帝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惟食肉饮水,壮气弥历”13,可见天保初年高洋身体仍强壮,至天保后期溺于声色犬马,高洋暴毙当颇由于此。
  高欢第三子为永安简平王高浚。(天保八年,557),“上(高洋)怒,驰驿收浚”14,次年,高浚与弟高涣一同被杀。高浚出生年份史籍无考,但在高洋之后无疑,故其卒时应小于二十九岁。
  高欢第四子为平阳靖翼王高淹,生年不可考。《北史》载:“河清三年,薨於晋阳,或云酖终。” 15故高淹卒於河清三年(564),以其生年晚于高洋计算,其卒时应小于三十六岁。
  高欢第五子,彭城景思王高浟,“河清三年三月,群盗白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临以白刃,欲引向南殿。浟大呼不从,遂遇害,时年三十二。”16高浟当生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卒时年三十二。高浟之母为尔朱荣之女,“时彭城太妃有宠,生王子浟,神武将有废立意。” 17 此事起因是高澄烝高欢妃郑氏,高欢遂与娄昭君母子诸人生隙,欲废高澄立高浟,后赖司马子如从中调停才作罢。又,河清二年十二月,北周联合突厥伐齐,攻至晋阳城下,武成帝高湛亲征至晋阳,河清三年五月才返回邺城。《北史》称:“自后车驾巡幸,浟常留邺。” 18 此时留守邺城的很可能就是高浟,高欢曾有意立高浟,其母系势力又较强,高湛在外战事吃紧,有人趁机谋立高浟为主不足为异。河清三年,高淹被毒杀,高浟被盗杀,孝昭太子乐陵王高百年亦被杀,高湛次年便禅位高纬,自为太上皇,极力保證其子顺利继位,恐怕并不完全是巧合。
  高欢第六子为孝昭帝高演,“(皇建二年,561)十一月甲辰……是日,崩於晋阳宫,时年二十七。”19 高演联合弟高湛废黜高洋之子高殷,但在称帝之后不久便驾崩。高演临终,传位于高湛。
  高欢第七子为上党王高涣。《北齐书》载:“是年(天保九年,558),杀永安王浚、上党王涣。”20 《北史》也称:“岁余,(高涣)与(高)浚同被杀,时年二十六。” 21 天保九年高涣死时二十六岁。墓志记载则有些出入:“春秋廿六,以天保十年六月廿七日薨於邺第。” 22 似高涣去世时间为天保十年。王连龙先生认为,这是墓志书写者为掩盖高涣被杀而曲笔所为,高涣被杀时间当在天保九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墓志还是史书,对高涣卒年记载都为二十六岁23。   高浚与高涣同死于天保九年,史称“浚与涣皆有雄略,为诸王所倾服”24,显然在高欢诸子中能力较为突出。高洋对于是否处死二人,内心摇摆不定,直至高湛说“猛兽安可出穴”25,才下定决心诛杀二人。高洋对待高演的态度也如出一辙,赖娄太后之护佑,高演方逃过一劫。一方面为了保证皇位父子相承,高洋不得不打压甚至处死亲生兄弟;另一方面出于手足之情以及维持家族稳定的需要,又不得不依仗兄弟的力量。北齐君主面对兄弟、子侄时,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这种复杂的感情。
  高欢第八子为襄城王高淯。《北史》载:“天保初,封襄城郡王。二年春,薨。”26 《高淯墓志》载:“以天保二年三月二日薨於晋阳,时年十六。”27 据此,高淯生于东魏天平三年(536),死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年十六。
  高欢第九子为武成帝高湛。《北史》载:“天统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於邺宫乾寿堂,时年三十二。” 28 高湛确保高纬即位,采用祖珽与和士开的建议,禅位于太子高纬。高湛父子毫不留情地打压年长及有才能的宗室成员,高欢子孙明确记载为高湛父子所杀者便有6人。北齐前期,宗室诸王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北齐中后期,由于皇帝对宗室的防范与压制,恩倖把持朝政,嫡系宗室成员反处于权力边缘,甚至受到禁锢,与北齐前期多有宗室诸王辅政执权之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高欢第十子为任城王高湝。《北史》载:“至长安,寻与后主同死。”29 即其死亡年份与后主高纬相同。高纬卒年,《周书》载:“(建德六年冬十一月,577)是月,诛温国公高纬。”30 高湝兄高湛出生于天平四年(537),弟高湜出生于元象元年(538),推测其应生于元象元年,齐亡时不到四十,卒年约四十。
  高欢第十一子高阳王高湜,在高洋死后吹笛击鼓作乐,娄太后大怒,“杖湜百余,未几薨”31。高湜死亡时间应在文宣帝高洋死后不久。《高湜墓志》记载:“太祖献武皇帝第十一子……以乾明元年二月癸亥朔六日戊子薨于邺都之第,春秋二十有三。”32 高湜生于东魏元象元年(538),死于乾明元年(560),时年二十三。
  神武第十二子为博陵王高济,“天统五年,在州语人云:‘计次第,亦应到我。’后主闻之,阴使人杀之。”33 高济是娄后所生,其同母五兄除早卒之高淯外,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四人或执政或登帝位,故而其认为高湛死后,应由他来继承皇位,以此为后主高纬所杀,可见“兄终弟及”观念的影响。高济死于北齐天统五年(569),出生不会早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其年龄应小于三十二岁。
  神武第十三子华山王高凝,“天保元年,封新平郡王。九年,改封安定。十年,封华山。历位中书令、齐州刺史,就加太傅。薨于州。”34 虽不记生卒年,但据其兄高济生年(不早于元象元年),则高凝生年自亦不得早于元象元年(538);又其卒在北齐齐州刺史任上,则至迟也当在齐亡(577)之前,故其寿无论如何不会超过四十。
  神武第十四子冯翊王高润,墓志记载:“王讳润……高祖神武皇帝之第十四子……以武平六年八月六日遘疾……廿二日薨于州馆……王薨时年卅三。”35 高润生于东魏武定元年(543),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享年三十三。
  神武第十五子汉阳敬怀王高洽。《北史》载:“天保元年封,五年薨,年十三。”36 若高洽死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则其生于东魏兴和四年(542)。按,高洽出生不可能早于其兄高润。《北齐书》另有说法:“(天保七年,556)五月丙申,汉阳王洽薨。”37 高洽死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出生于东魏武定二年(544),晚于其兄高润,较为合理。
  通过对高欢诸子年龄的考订,可知齐亡时高孝珩所谓诸父“无一人得至四十”的说法基本属实。北周灭齐时,高欢诸子中仅任城王高湝存活,寻又为周武帝所杀,至此高欢诸子全部死亡。高欢诸子中,除高淯、高洽死时年尚幼外,其余诸人均超过二十岁。高浚、高涣死于天保九年,高湜死于乾明元年,高淹、高浟死于河清三年,而这几年,正是北齐皇权交替的关键年份。前已提及,北齐皇位继承有“殷家弟及”的传统,而此诸人之死,隐隐约约都指向这个关键问题。
  二、高欢诸孙及曾玄孙之寿龄
  高欢本人子嗣众多,高氏家族第三代进一步扩大。高澄、高洋、高演、高湛或为执政或登帝位,故而有关高欢孙辈的材料比较丰富。
  文襄帝高澄有六子。长子为河南王高孝瑜,在高纬成婚之夜,为高湛所杀。38 《北史》记载:“初,孝瑜养於神武宫中,与武成同年相爱。”39 高孝瑜与高湛同年,而高湛出生于天平四年(537)。又据《北史》:“(河清二年六月)庚申,司州牧、河南王孝瑜薨。”40 故高孝瑜生于东魏天平四年,卒于北齐河清二年(563),时年二十七岁。
  高澄第二子为广宁王高孝珩。《北史》载:“后周武帝在云阳宴齐君臣,自弹胡琵琶,命孝珩吹笛……其年十月疾甚,启归葬山东,从之。寻卒,还葬邺。”41 高孝珩生年不会早于其兄高孝瑜(天平四年,537),又即本文所论“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之唱言者,齐亡时自然年不及四十,而其约死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底或稍后,卒年应不超过四十。
  高澄第三子为河间王高孝琬。《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七年十二月条载:“东魏尚书令高澄尚静帝妹冯翊长公主,生子孝琬 ,朝贵贺之。”42 又《北史》:“(天统二年)是歲,杀河间王孝琬。”43 高孝琬生于东魏兴和三年(541),死于北齐天统二年(566),享年二十六。高孝琬为高澄嫡子,为高湛所疾,乃杀之。
  高澄第四子为兰陵王高长恭,又名高孝瓘。《北史》载:“武平四年五月,帝(高纬)使徐之范饮之以毒药……遂饮药而薨。”44 高长恭死于武平四年(573),而生年不详,但不会早于其兄高孝琬,故其卒年应小于三十三岁。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战功卓著,后主以为功高震主,将其毒杀。又洛阳所出《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像》记载:“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45 永隆二年(681)高元简为母赵氏造像,距其祖父高长恭之死已有108年之久。亦表明高元简父子二人年龄相加之和超过一百零八岁,二人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四岁。   高澄第五子为安德王高延宗。《北史》记载:“未几,周武诬后主及延宗等,云遥应穆提婆反,使并赐死。”46 高延宗亦与后主同死于建德六年(577),其年齡应低于三十七岁。值得注意的是,齐亡前夕,高延宗于并州称帝,后主高纬谓:“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得之。”47 由此亦可窥见,帝室与宗室成员之间隔阂之深。
  高澄第六子为渔阳王绍信。史书仅载:“齐灭,死于长安。”48 可能与后主同死,年龄当更小于其兄高延宗。
  高澄诸子较为年长,在高氏第三代中,能力较为突出。海昌王尉摽之子相愿欲立广宁王高孝珩,“(尉相愿)自平阳至并州,及到邺,每立计将杀高阿那肱,废后主,立广宁王,事竟不果。及广宁被出,相愿拔佩刀斫柱而叹曰:‘大事去矣,知复何言!’”49 高孝琬在河清三年晋阳之战中表现突出;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挫败周军;高延宗在齐亡之际被拥立为帝。由此可见,高澄一系在高齐宗室中颇有威望。正因如此,高澄诸子更加受到高湛父子猜忌与打压。高孝琬、高孝瑜及高长恭先后为高湛父子所杀,高孝珩与高延宗直至齐亡之时仍备受猜疑。
  文宣帝高洋有五子。长子为废帝高殷。高殷即位一年后即被废黜为济南王。《北史》称:“帝(高演)常恐济南(高殷)复兴,乃密行鸩毒,济南不从,乃扼而杀之。”50 又称:“皇建二年九月,(高殷)殂於晋阳,年十七。”51 高殷生于东魏武定三年(545),皇建二年(561)为高演所杀,时年十七。
  高洋第二子为太原王高绍德。据《北史》载:“(河清元年)是岁,(高湛)杀太原王绍德。”52 高绍德死于河清元年(562),其生年当晚于其兄高殷之东魏武定三年(545),故高绍德卒时小于十八岁。
  高洋第三子为范阳王高绍义,生卒年均不详。据《北史》记载:“周人购之于他钵,又使贺若谊往说之……使谊执之,流于蜀……竟死蜀中。”53 周灭齐后,高绍义逃亡突厥,又被突厥人送归北周,后死于蜀中。
  文宣第四子为西河王高绍仁。《北史》记载:“天保末,为开府仪同三司。寻薨。”54 高绍仁死于天保末年,年龄当在十六岁上下。
  孝昭帝高演有七子,惟次子高百年寿龄可考。据《北史》:“(河清三年)六月庚子……杀乐陵王百年。” 55 《高百年墓志》称:“以河清三年中薨以邸第。以岁次甲申三月己未朔二日庚申安厝,在邺城之西十有一里□城西北三里。”56 按墓志云高百年死于河清三年中,又云岁次甲申(即河清三年)三月安厝,与《北史》所载比较,虽卒月颇有抵牾,卒年则相符。高百年卒时仅十余岁。
  孝昭其余诸子长幼次序不详。惟汝南王高彦理,“女入太子宫,故不得死 。隋开皇初,卒於并州刺史。”57 高彦理以女入太子宫,而逃过齐亡后高氏多被诛之祸,存活至开皇初年。高演其余诸子事阙。
  此外,高演有一女名善德。《高善德墓志》云:“祖欢,献武皇帝……父演,孝昭皇帝……以天统五年五月廿五日封建昌郡长公主……以大隋大业二年岁次丙寅六月甲申朔廿二日乙巳,遘疾薨于河内共城县之宅,春秋卌有七。”58 高善德在齐亡之后并未被诛死,直至隋大业二年(606)方去世,享年四十七。
  武成帝高湛有13子。长子为南阳王高绰,据《北史》:“以(天保七年)五月五日辰时出生,至午时,后主乃生。” 59 高绰与后主同时出生于天保七年。又《北史》:“(武平五年)是岁,杀南阳王绰。”60 故高绰出生于北齐天保七年(556),死于武平五年(574),享年十九。
  高湛第二子为后主高纬。后主生于天保七年(556),建德六年(577)与任城王湝同死于长安,享年二十二。
  高湛第三子琅邪王高俨。后主武平二年,高俨发动政变,“(高纬)立杀之,时年十四”61。即高俨出生于天保九年(558),卒于武平二年(571),享年十四。高俨诸子也未能存活,“有遗腹四男,生数月皆幽死”62。
  高湛其余诸子,寿龄多不能考。自高湛第四子高廓以下,“多与后主死於长安。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获免,俱徙蜀”63。高廓既为高湛第四子,则其生年当稍晚于高俨。安阳新出高廓之孙《高玄景墓志铭》称:“曾祖湛,齐武成皇帝。祖廓,齐安郡王,周上将军、巴东郡开国公、龙州刺史。父君绪,隋新安郡休宁县令……上元三年(676)岁次景(丙)子九月景(丙)寅朔廿九日甲午,葬相州邺县孝义乡乐陵里野马岗之南麓古华林村涧之西。”64 墓志并未交代高玄景年龄,而下葬时间与死亡时间当相去不远。从高廓出生(约558年或稍迟)至其孙高玄景去世,三代跨时约118年,正常而言,平均寿命当在五十以上;即使以较为极端方式计算,三代平均寿命也超过三十九岁。
  后主高纬五子,惟幼主高恒记载明确:“母曰穆皇后,武平元年六月生於邺。”65 北周建德六年(577)高恒与高纬同被杀,年仅八岁。
  至于高欢其余诸孙与曾玄孙,大概齐亡后多为周武帝所杀。史称:“神武子孙所存者一二而已。”66
  综上,除高澄诸子年龄多在三十上下外,其余高洋等人子孙寿龄基本低于三十。高澄六子中二人为高湛所杀,一人为高纬所杀。高洋七子中,高殷为高演所杀,高绍德为高湛所杀。高演子高百年为高湛所杀。高湛诸子中有二人为高纬所杀,其余诸王受到高纬严密监管,生活甚至不如常人:“琅邪王死后,诸王守禁弥切。武平末年,仁邕已下,始得出外,供给俭薄,取充而已。”67 概言之,齐亡时高孝珩所谓诸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确是事实。
  《隋书·礼仪志》载:“后齐宴宗室礼……七十者二人扶拜,八十者扶而不拜……八十者一坐。”68北齐统治时期,年龄达到七十、八十以上的宗室成员才能享受特殊礼遇,可见高氏宗室应也不乏高寿之人,亦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寿命的一般预期;高氏为皇族,享受的物质条件与医疗条件应高于普通人,而主要集中出现在高欢嫡系子孙中的无人得过四十的现象,显然是不正常和特殊的存在。其根源,即在于北齐的皇位继承问题。正如吕春盛先生所言:“北齐政局始终不断地冲突、动荡不安,实在是北齐内部最根本的弱点,而纵观历次重大冲突背后的因素,总是以君权的巩固与转移问题,以及胡汉冲突问题为两大症结,这两大症结可以说是促使北齐衰亡的两大结构性因素。”69 北齐君权继承问题集中表现为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间之矛盾。兄终弟及现象的反复出现,意味着高欢子孙拥有皇位继承权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年长者和有能力者对皇位更具潜在威胁。因此,皇位更迭之际,既是政治冲突最为激烈之时,也是高齐皇族成员易于非正常殒命促寿之时。   北齐灭亡后,高欢子孙或为周武帝所屠戮,或事迹不显,史书有关记载较少,幸而通过墓志等材料可以略作补充。大体而言,隋唐时代,在可知的為数不多的高欢后裔中,至少高澄之后高元简父子平均寿命超过五十四岁,高演之女高善德寿四十七,高湛之后高廓、高君绪、高玄景三代平均寿命在五十岁左右。因此可以推测,高欢家族后裔的寿命当大致又回归正常。
  三、结论
  从较长时段的观察来看,不同时代高氏家族成员之寿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齐亡时高孝珩所谓“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亦基本属实:在北齐建立之前,高欢及其父祖辈寿命均比较正常,除高欢父高树生卒年四十五以外,其余诸人均超过五十岁;高欢卒后及北齐建立后,高氏家族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在寿龄层面上却大幅下滑,至北齐亡时,高欢诸子无人得过四十,诸孙几乎无人超过三十;隋唐时期,从躲过北周武帝诛高氏之祸而幸存之高欢嫡系后裔的寿龄状况来看,高氏家族平均寿命又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高欢子孙无人得过四十之极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不在于天命,而在于皇族内部相互倾轧。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之间的冲突,导致大量宗室成员卷入皇位继承引发的政治漩涡,不仅造成诸多核心宗室成员非正常死亡,也使北齐皇帝与幸存宗室成员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可以说,以皇族促寿为显著标志的北齐皇室的内乱与皇族的衰落,乃是北齐局势愈趋于混乱直至衰亡之重要原因。
  注释:
  ① 如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理论,解释了北周据关中一隅之地发展壮大的原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李万生解释了侯景之乱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北齐内部因素讨论的如,繆钺:《东魏北齐政治上鲜卑与汉人之冲突》,《读史存稿》,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薛海波:《北齐衰亡原因新论——以怀朔勋贵子弟军中地位为中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②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传下·广宁王孝珩传》。
  ③ 关于北齐宗室专题研究,又可参见许福谦、刘勇:《北齐诸帝诸王生卒年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张蕾:《北齐宗室阶层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许、刘一文较早关注到北齐宗室寿命问题,主要考证了生卒年基本明确的高欢子孙十三人及其他宗室六人,而对众多生卒年不明确的高欢子孙付之阙如,也对高孝珩齐亡时所言“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现象未作深究。另,本文所谓“高齐皇族”,指高欢嫡系子孙而言。
  ④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6—148页;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7—198页;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8—84页;滨口重国:《高齐出自考——高欢の制霸と河北豪强高乾兄弟の活跃》及《高欢谱系》,《秦汉隋唐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685—736、996—997页;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87年版,第13—25页。较新进展可参见仇鹿鸣:《攀附先世与冒伪仕籍——以渤海高氏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⑤ 《魏书》卷32《高湖传》。
  ⑥ 《北史》卷6《齐本纪上·神武纪》。
  ⑦ 《北史》卷14《后妃下·齐武明皇后娄氏传》。
  ⑧ 《南史》卷62《顾协传》。
  ⑨ 据袁祖亮统计,北魏官吏平均年龄为56.9岁,北齐官吏平均年龄为57.9岁,他指出,由于气候变冷和战乱等原因,从三国到隋朝,中国官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一直在下降。见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殷磊收集了2000多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死亡年龄,得出平均年龄为49.69岁。殷磊:《魏晋南北朝社会上层人口平均死亡年龄考》,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由此可见,高欢以前,高氏家族寿命较为正常。
  ⑩ 《北史》卷6《齐本纪上·文襄纪》。
  11 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魏晋南北朝史丛稿》,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55—368页;姜望来:《高洋所谓“殷家弟及”试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2132037 《北齐书》卷4《文宣纪》。
  142425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永安王浚传》。
  15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平阳王淹传》。
  1618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彭城王攸传》。另,《北齐书》卷10《高祖十一王·彭城王攸传》作“自车驾巡幸,浟常留邺”,少一“后”字。《北史》此句系于高归彦反后,按高归彦反在河清元年秋,其年七月,高湛幸晋阳,第二次便是本次前往晋阳。书云“浟常留邺”,高浟既为宗室之长,是很有可能的。
  17 《北史》卷14《后妃下·冯翊太妃郑氏传》。
  1950 《北史》卷7《齐本纪中·孝昭纪》。
  21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上党王涣传》。
  22 王连龙:《新见北齐高涣墓志考略》,《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5期。
  23 高涣卒年二十六应无问题,但其生年却颇有疑窦。按,据史书与墓志推算,高涣生年为533年;但其兄高演(神武第六子)出生在535年版,高涣排行第七,则出生时间当晚于高演。这里明显存在矛盾,但限于材料,暂存疑。
  26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襄城王淯传》。
  273256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409—411、420页。   28405255 《北史》卷8《齐本纪下·武成纪》。
  29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任城王湝传》。
  30 《周书》卷6《武帝纪下》。
  31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高阳王湜传》。
  33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博陵王济传》。
  34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华山王凝传》。
  35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碑刻校注》第10册《高润墓志》,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99—101页。
  36 《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汉阳王洽传》。
  3839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河南王孝瑜传》。
  41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河间王孝琬传》。
  42 《资治通鉴》卷158梁武帝大同七年十二月条。
  43 《北史》卷8《齐本纪下第八·后主纪》。
  44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兰陵王长恭传》。
  45 王振国:《龙门唐永隆二年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的发现及其意义——兼兰陵王高长恭传略评介》,《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4647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安德王延宗传》。
  48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渔阳王绍信传》。
  49 《北齐书》卷19《尉摽附子相愿传》。
  51 《北史》卷7《齐本纪中·废帝纪》。
  53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范阳王绍义传》。
  54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西河王绍仁传》。
  57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汝南王彦理传》。
  58 赵文平编:《秦晋豫墓志蒐佚》,國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5960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南阳王绰传》。
  6162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琅邪王俨传》。
  6367 《北史》卷52《齐宗室诸王下·齐安王廓传》。
  64 刘文涛、张庆捷:《新见唐玄景墓志考论》,《史志学刊》2016年第2期。
  6566 《北史》卷8《齐本纪下·后主纪》。
  68 《隋书》卷9《礼仪四》。
  69 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87年版,第304页。
  作者简介:姜望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徐科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晓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