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打造师资队伍援疆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援疆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援疆途径。把教师置于直接帮扶对象,解决教育帮扶内生发展问题;开展内源式教育扶贫,解决教育帮扶育人合力问题;以互联网+同课异构为契合点,助推教研一体化建设。多种援疆教育形式实施,推动援疆工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职业教育 内生动力 育人合力 同课异构
  以干部援疆、资金援疆和项目援疆等援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援疆干部以其传帮带作用,有效提升了受援地工作水平及人员整体素质,在引进项目和资金、向外宣传受援地等方面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人才援疆的主流,冀疆两地院校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为受援地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由于两地地域的限制,教育援疆主要是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以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支援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由于两地在区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支援方院校培训的知识与受援地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差距,脱离受援地教学实际,内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援疆教师数量的限制,使普通教师受益面有限,且其在受援地学校时间较短,传、帮、带作用的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这种既要在资金、设施方面给予资助,又要抽调教师、管理人员的对口支援,长此以往,支援方的工作动力可能会因利益失衡而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帮扶疲劳症”。因此,进一步拓宽援疆内涵可持续发展渠道,解决受援方院校内生动力是关键,即援受两地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打造一支无缝对接的优秀教师团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把教师置于直接帮扶对象,解决教育帮扶内生发展问题
  随着“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不断实施,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转向追求内涵为基础的质量提升。作为内涵提升之一的内生发展,教育援疆帮扶与区域经济结合形成嵌入式关系,培养具备内生发展能力、具有相应专业技能与自治能力的人才,从而达到扶贫质量自我提升的目的。教育援疆帮扶应与当地的区情有机结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共生、互帮互助,发现并开发个体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彼此协作,实现自身的独立与发展。推行互联网+教育新型扶贫方式,以人力资本开发最终实现科技扶贫、智慧扶贫、创新扶贫,以解决援疆教育内生发展问题。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推广者和实践者,教师能力的大小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培养,教师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制作及工具使用、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和分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反馈能力等是教师信息化专业技术能力、创业意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师资队伍作为共建教学资源的基础,援受双方应把教师置于直接帮扶对象,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解决教育帮扶内生发展问题。(1)理念的更新和素养的提升。合理利用冀疆两地教师的异同点、加强理念融通,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教学案例、教学困惑等,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营造一个开放,交互互动研讨、相互激发共鸣的沟通氛围,在援疆专家以及名师团队的引领与点拨下,使受援地教师的理念更新和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2)结对帮扶。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教育由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由原来的帮扶“一对一”,扩大到到现在的“多对一”或“多对多”,拓展帮扶结对的深层次内涵,缩小帮扶学校与受援学校的教育差距。(3)形成学习共同体。援疆工作中援疆方给受援地提供了先进的网络工具以及学习平台,这些优质化的学习资源,为受援地教师提供了提升内涵建设的发展途径,同时与内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双方业务互补共进,依托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技能大赛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编制,科研项目展开等,灌输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多种教师成长互动平台的搭建,将援疆教学资源本土化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促使教师位于开启和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沿,促进教育教学内生发展。
  2开展内源式教育扶贫,解决教育帮扶育人合力问题
  内源式教育扶贫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帮扶对象的内生力,而内生力的培养既涵盖了知识和技能,也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开展教育扶贫实际工作中,支援方结合本地教育实际,从内源式扶贫角度,构建冀疆两地教育扶贫共同体,解决教育帮扶育人合力问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交友共同体”建立,使援受双方的生活、学习、工作能够相互嵌入,借助于互联网为平台的(博客、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是实现冀疆两地师生之间理论学习、学科素养提升、技能增长、价值观交流等的传播、增值与共享的有效路径,通过营造相互之间的多维度互动、互助、协同创新的学习新形态,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政治意识和价值理念。双方教师以“石榴籽一家亲”主题为抓手,在师生之间积极开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天山脚下民族情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活动,通过建立两地“一对一”交友平台,实现冀疆两地交叉式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冀疆两地各民族之间联系,与此同时借助于新疆和内地师生、新疆和内地新疆籍师生之间建立交友共同体平台,线上线下混合交友,共同探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借助于这些活动,解决了教育帮扶育人合力问题,提升了受援地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自身素养以及内源式教育扶贫。
  3互联网+同课异构为切合点助推教研一体化建设
  远程教育平台的“同课异构”具有无结构化、非线性、多角度、多层次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因两地距离的差异而造成的交流不畅以及空间和时间限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时效性,达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深化与升华。
  “互联网+”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共分五个阶段:(1)内容选择:为使教研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具有针对性,发挥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援受双方共同研讨教学内容中的典型环节、容易产生疑点、盲點部分等作为异构教学内容;(2)案例设计及筛选:由援受双方组成“专家组”,参与同课异构教师上传相关教学资料,由专家组成员结合教学策略、手段、风格特点、课堂组织、技能运用等在线分析,筛选出具有“同”出优质,“异”出创新、“异”出特色,能够有效解决疑点、盲点问题的案例设计;(3)案例观摩。参加者对课堂教学进行录播并上传教学视频等资料,参与教研活动教师登录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观摩;(4)案例点评及反馈。双方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对参与者进行录制的视频观摩,通过网络教研系统发送点评,也可通过手机发送点评至网络教研系统进行评定,此种方法,视频可反复观看,后期对信息的沉淀积累,对观摩教师的反思及借鉴影响效果明显;(5)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从内容的选取到专家的评定及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理念、情景、方法、内容、手段、条件、激励措施、评价实施及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创设不同的情景,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快速提升作用,对此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是对教研活动的促进和延伸发展。以同课异构为依托,为合作教学搭建了平台,开阔了互联网+教研模式的新视野,双方实施教研协同,教师理念进一步受到碰撞和融合,由探究教学内容向探究教学策略发展,由解决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向促进专业素质发展更高层次转变,实现了教研目标的提升,对教师教改能力、专业技术及专业素养提升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多种援疆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推动了教育援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新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教育援疆新模式—两地高职院校采用互联网+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研究”(编号:2018030401118)。
  参考文献
  [1] 付玉翡.“对口援疆”政策回顾及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2(06):73-77.
  [2] 梁勇.高校对口援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可持续性“造血型”高校对口援疆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61-62.
  [3] 田恩舜,史亚丽.教育对口援疆:成效、问题及对策——以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8(02):18-21.
  [4] 袁培.对口支援政策在新疆高校的实施现状与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2009(03):8.
  [5] 虞嘉琦.传统的再创造:面向内生发展的民族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2):73-78.
  [6] 包先康.区域内生发展下连片贫困区精准扶贫的质量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5-111.
  [7] 肖桐,杨磊,易连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7(04):78-83.
  [8] 廖宏建,张倩苇.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J].电化教育研究,2018(05):5-11.
  [9] 王菊,张少兰,赵富雄等.高职院校对口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模式探究——基于内源式扶贫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1):171-172.
  [10] 魏晓彤.“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110-113.
  [11] 张帅.高师院校引领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04):99-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