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提出解决方案能力与解决方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知识源的求知、筛选与吸收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固化的知识框架进行质疑,发现现有知识架构中的盲点或漏洞。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帮助高校学生优化知识结构,适应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品质的各项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针对创新人才具备的各项能力,探讨了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创新 专业教育 技能教育 人才培養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possess the following four abilities: ability to learn, ability to discover problems, ability to propose solutions and ability to practice solutions. Learning ability requires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seek, screen and absorb knowledge sources. Problem-finding ability requires students to question the solidified knowledge and find blind spots or loopholes i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framework. In view of the various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elps college students optimiz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adapts to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society for talent quality, and realizes their own value. A training program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s explored.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kil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zdjy059);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8A05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34-02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在从“资源驱动型”到“创新驱动型”发展,《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也体现出改革、创新、人才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焦点。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1]。创新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包含了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型人才就是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等不断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2,3]。大学生是创新人才后备队,创新型社会发展生力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创新水平。
1.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4]。一方面,高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5,6]。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文化、科技场所更加应该是知识、科技孕育诞生的平台,而且是知识文化的发源地与汇集地。为适应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仍需输送新文化、新成果,培养出带动社会经济与文化前行的创新人才。
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基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更具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方式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愿景[7]。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
目前,高校大学生专业教育依托于传统学科优势,具备成熟的专业理论基础及高度综合的课程体系,而创业教育则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零散、孤立地开展,局限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选修课、创业讲座或创业计划大赛等,并未将其真正融人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之中,由此产生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剥离的现状,这成为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8,9],专业教育只谈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谈的是如何创办企业,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专业技术与知识或许不是大学生必备的储备,但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为创业提供很好的支撑。
(2)精细化专业分布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在学校课程分布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非常详细,该方案更“专”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创办企业角度,专业技术是要条件之一。一方面,表面上是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分布主动地将人才培养分离化、模块化,但另一方面,创新意识培养则被局限于某一具体模块之中,创新被束缚在一个很狭隘的区域内。 (3)教育考评机制有待改善
大学教育考核方面,从教育学角度,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期侧重的均是能力方面,而我国目前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知识教育的水平上;其响应的考核机制也是以“知识”考评为主,这就导致许多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较大优势的同学优势反而得不到彰显,打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功能性发挥不足
教师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其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其中,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10,11]。作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思想的引路人,若想更好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则须增强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但现辅导员仍有如下不足[12]: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②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③自身水平有限,能力欠缺;④高校对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重视不够。
(5)采集创新创业信息质量较低,信息源整合度不够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来说,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等轻便通信设备,以微博、社交网络、即时通信为载体的“微内容”是主要的创新创业信息来源,创新创业信息分散在互联网之中,而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所采集的信息源明显不足,缺乏对各类信息源的整合,不能实现全网采集和针对专业信息分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机会的可能性。
2.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新模式
为解决专业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隔阂,更清晰化解析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关联因素,通过以下方式探索和实践培养双创人才新模式。
(1)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对具体专业内优秀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例如对于电气类学生,考察的对象包括美的、格力、大众等知名创新型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工作模式。同时积极与本地企业多方面合作,包括本地钢铁公司、能源科技公司创业企业,让学生通过实践调研去找到行业内技术发展趋势、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客户的需求、创新创业的机会,多维度扩展学生创新思维。
(2)企业家进校园。考虑到大学教育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缺少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将专业内知名的创业者、企业家引进校园,与校园内教师合作,共同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参与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使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者更加贴合,将企业家对相关行业发展前景传递给教师与学生。同时,企业家、创业者们开展讲座,以成功经验为创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3)基于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可行性意见研究出一种可接受的、也是可期望的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设计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4)依托各项科技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今大学校园存在这样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在入校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表面的理解,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了提高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容错率,尽量弥补学生高考志愿定终生带来的缺憾,学校学院针对全体学生举办多项科技竞赛活动,例如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面向全校举办智能车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既可以锻炼本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培养其他学院学生的兴趣,发掘与比赛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目标的寻取亮起明灯。
(5)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此信息平台由学校组织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模式选拔出一批能够搭建与管理创新创业平台的学生。目前是依托微信平台,实时关注更新学校内有关创新创业信息的动态、国家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以及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取得的成绩,以创业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创新创业典型代表激发创业实践热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跨专业知识兼容并蓄进行技术创新,基于创新成果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业,形成“专业教育支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带动专业教育”一个良性发展模式。
3.结束语
依托院校各项科技将塞,探索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了一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及事业发展能力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专业内创业典型为示范激发创业实践热情、以创业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跨专业知识兼容并蓄进行技术创新,基于创新成果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业。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实践成效显著,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对工科院校电气类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15-18.
[2]郑其绪,宋彩风.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8-92.
[3]夏有为.培养实践能力,造就创新人才(二)——访美籍科学家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倪军教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4.
[4]陈宝宽,杜朝军,王利娟,等.师范院校化工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初探[J].江西化工,2016(6):171-172.
[5]范美娟,王家宁.新常态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7(26):105.
[6]侯秋琚.双创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师水平如何提升[J].科技创新导报,2016(35):177-179.
[7]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8]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2):42-47.
[9]宋华明,刘泽文.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研究[J].江苏高教,2017(2):88-91.
[10]张向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84-87.
[11]练玉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施行[N].光明日报,2006-08-01(2).
[12]张立付,周旭,杨仕勇.“双创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辅导员职能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3):44-46.
作者简介:
冯旭刚(1977-),男,江苏江阴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仪器与检测技术。
章家岩(1963-),男,安徽铜陵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动态建模与优化控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