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引言
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指的是面对公众公开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等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具有示意功能和语用功能(北竹&单爱民,2002)。公示语文本语用功能突出的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应从语言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出发,从译文的创造者和译文的接受者出发,充分发挥好译者的桥梁作用,使公示语翻译效果最大化。追求语用等效的语用翻译观符合公示语文本特性。何自然教授(1994)将语用等效定义为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语用语言等效强调不受原文形式束缚,力求再现原文内容和信息,与奈达的“动态对等”主张相近。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把语言的使用融入到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中,使得翻译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更加贴切和得体。
语用等效可通过语用移情的方式来实现。情感主义者认为,如果一个行为者拥有足够充分的移情能力,能够贴近甚至完整感受到其他相关行为者的心理状况,那么,他将更为主动和有效地做出准确的道德反应,并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李义天,2017)。同理而言,如果译者能够充分利用移情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据更加主动的位置,其译文将更加贴合受众。语用移情指的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者情感相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通过推理和语境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语用移情研究主要从语言和社会因素入手,包括语用——语言和社会——语用两个方面。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体现在说话人通过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心态和意图,与此同时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社会——语用的移情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尊重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看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在沟通过程中产生默契,达到沟通的效果。
语言移情研究可追溯到Lyons人称指示语研究和Kunoe的句法研究,目前学者主要研究人称指示语产生的移情效果,如Volker Gast(2015)。社会语用移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移情研究(李静,2010)。利用语用移情研究公示语翻译的文章数量不多。王莉和杨旭明(2016)从跨文化视域解读语用移情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提出了“功能写实”、“扬长避短”和“内外有别”的翻译策略。高云薇(2016)从译者的语用移情视角出发,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综上来看,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移情强调译者的语用移情能力,其目的在于翻译出更加贴切、合理和合适的译文。这要求译者站在合适的视角看问题,在移情过程中凸显公示语的礼貌性和合理性。
在语用翻译中充分利用移情的方法本质上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翻译过程中包括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译者同时面向原文作者和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的语言刺激,来推理和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其交际目的。理解原文的过程结束后,译者需结合原文信息、译者对原文的推理和理解与译者对读者所处语境的判断等因素再现原文内容。在公示语翻译中,译者通过移情的方法,考虑公示语创作者和译文接收者的感受,努力寻找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和社会上的对等,从而做到语用等效。
二、公示语翻译的语用移情研究
谭业升(2014)将移情分为移情于人和移情于物,强调从认知本质上看,移情于人是视角化识解的体现,是在认识上或想象中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或心理状态的能力。公示语翻译中的移情主要体现在移情于人。公示语的翻译要求译者用心揣摩和推理公示语的意思、意图和想要传达的效果。译者对移情的适度把握应该以预期读者群和读者的动态反应为参照,以译文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文本的文化民族性,又能被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为目的(李淑侠,2011)。译者从公示语创造者角度出发时,不仅要传达出公示语的语言的力量,还要表现出公示语的言外之意。从公示语接受者角度出发时,考虑公众感受及文化,面向公众,使得公示语翻译既符合语言规范、跨文化交际要求,也体现出公示语的人文关怀。
(一)语用——语言移情
语用——语言移情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具体体现在译者的选词和构句上。语用——语言方面的等效要求译者利用移情方法,分析公示语原文的词句,判断公示语原文想要传递的信息。之后,译者再从译文接受者的心理意图出发,斟酌用词,从语言的选用上传达出原文的功能并符合英汉语言规范和公示语语言特色。公示语面对的对象是大众群体,语言使用必须做到得体和礼貌。得体指的是公示语语言使用规范、语言和语气的使用符合所处环境,礼貌则是言语和语气尊重广大公众,维护公众“面子”,使得一些命令性指示不具有太强的胁迫性。
举例来说,“旅客止步”这一公示语英文译本有“Stop!Visitors”、“Visitors Not Allowed”、“No Visitors”和常见的“Staff Only”。“旅客止步”这一公示语提醒旅客即将进入工作区域,只允许内部员工进入。译者可从两种角度来分析,一种是“不允许旅客进入”,另一种是“只允许员工进入”。两种角度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传递给旅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从公司来看,这是提醒旅客小心误入这些区域,而对旅客来说,相对于警告来说,更像是友善的提醒。“No”“stop”等词常用于表示禁止某些事情,给人严肃的感觉,像是一道命令。如果选用这些词,译者忽略了旅客等译文接受者的情感和反应,因此从移情角度来说,“Staff Only”既传达了基本意思,也照顾了旅客情绪,做到为他人着想,不失为比较好的翻译。译者介于源语言使用者和目的语使用者之间,需看清服务的对象来决定用词。公示语为形形色色的公众提供服务,要从译文接受者出发,在语言上选择合适的视角。
除了视角的转换外,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需要使用含糊的表述才能使言语交际中话语更加得体和合适(时成伟、贺一,2009)。在我国一些公共场合常能看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随地吐痰”等强调个人生活卫生问题的公示语。外国友人通过我们塑造的语言环境来了解中国,如果直接按照中文词句译成英语对我國的形象建设其实是不利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进行模糊处理,将这类公示语译成“Please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等通用类公示语,从而做到在提醒外国友人的同时维护国家形象。 语用——语言移情也体现在语言美上。不可否认的是,语言美也是一种感染力和号召力,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汉语公示语有的讲究语言对仗,韵律强,呼吁性强,自然而然让公众铭记于心,借此规范公众行为。英语公示语也不乏幽默,尽显语言的奥妙。那么,这类语言优美的公示语只能翻译成国内大部分学者推崇的简洁明了、只求达意的公示语吗?显然不是的。公示语翻译的移情也体现在语境的得体上。在公园等休闲地区和在马路上等脚步匆忙的地方创造出的语言环境是不一样的,公众心境也有所不同。胡晓琼副教授(2016)对本校外100名中国学生和187名外国友人对“小草微微笑,劝君绕弯道”两个不同译文“The grass is smiling.Please walk on the path”和“Keep off the grass”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个译文,原因在于它即传达出了基本意思,又通过拟人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翻译公示语时,一刀切的政策是行不通的。学者们推荐简洁达意的翻译并不是最佳选择,只是与字字对应、晦涩难懂的译文相比,才为上策。针对这类语言优美、号召力强的公示语的翻译,译者如能花费一番功夫,把语言美表现出来,才能让译文接受者获得和源语言使用者统一的感受,这便是译者在翻译中移情的体现。
(二)社会——语用移情
翻译中的社会——语用移情指的是译者尊重译文接受者文化,尊重他们的主流思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交流效果。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在公示语翻译中,译者首先应对译文接受者进行分析,具备读者意识和译入语文化意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需求(王倩、战 菊,2019)。译者通过移情策略,分析原公示语里蕴含的文化思想,在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之后,合理处理其中蕴含的文化特殊性。
林克难(2018)指出服务领域的英文翻译不仅要重视意义的传达,应该更加重视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中西文化中,即使意义对等的词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解读。“老人”在中国文化中常代表弱势群体,在公共场合中,经常凸显出老人年迈不便的形象,弱化了老人在社会阅历的丰富性和个人的成长。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凸显出老人年长阅历的丰富性,弱化了老人在生理上的老化。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译者常将“老人”翻译为“old people”,忽视了外国文化对“old”这一词的理解。如将“请照顾好老人”翻译为“please take care of old people”。西方对“老人”这一词的用语存在争议,但西方面向公众的媒体报导还是采用“seniors”。该词在体现老人年长一面的同时还强调了他们因为阅历丰富,还是社会上的重要力量。译者在翻译“请照顾好老人”这一公示语时,需要明确公示语的译本接受对象是外国友人,因此应将自己置身于外国文化中,入乡随俗。在翻译“文明”一词时,译者同样需要考虑外国文化,营造好的文化语境。在国内规范公众公共行为的公示语中,“文明”一词随处可见,提醒公众做个文明人。如旅游景区中的“做个文明游客”(Be a Civilized Visitor)、广州白云机场的“文明是最美的风景”(Civilization nurtures cityscape)、男生洗手间的“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A small step forward, one step civilization)。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文明”既可以用来表示人的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也常用来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某种文明,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等。在公示语中,文明常指公众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举止得体。英语中的“civilization”常指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文明,在个人规范中几乎不用“civilization”来提醒公众。因此译者在翻译公示语中要考虑到外国友人对“civilization”的理解认识,选择更加具体的词来翻译,避免公示语语义逻辑不通,意思不明。
三、结论
本文从语用移情角度出发,明确表示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译者要切身考虑公众的感受,在语言上做到得体礼貌,尽量将语言美展示出来,在社会文化上,译者应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做到社会语用等效。公示语作为语用功能突出的文体,需要译者在追求传达意义的前提下,将公示语蕴含的其他感情和意图也传达给其他语言的使用者。公示语翻译研究重心从单一纠错發展到从礼貌、跨语言交际、语用翻译等角度探寻公示语深层含义。学术界对公示语的研究更加细化,而从移情角度探寻公示语翻译有助于公示语翻译研究的长远发展,鼓励译者推陈出新。本文局限性在于所举例句比较单一,但希望此举能够吸引更多学者从语用移情角度探讨公示语英译问题。
【参考文献】
[1]Hu Xiaoqiong, B.. Keep off the grass? No way!: The use of indirect translation for public signs will never result in ‘an attractive linguistic landscape’ unless it promotes and spreads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literal translation[J].English Today,2016,32(1):21-27.
[2]Volker Gast, Lisa Deringer. Impersonal uses of the second person singular: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generalization and empathy eff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8):148-162.
[3]北竹,单爱民.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76-79.
[4]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J].现代外语,1994(4):13-17,12.
[5]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6]林克难.公示语翻译与读者反应——对《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提一点建议[J].东方翻译,2018(2):8-10,18.
[7]李淑侠.语用移情及其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J].理论导刊,2011(11):94-96.
[8]李义天.移情概念的渊源与指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1):19-24.
[9]杨静.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产生的机制与表现[J].理论月刊,2010(1):111-114.
[10]王倩,战菊.文化功能翻译失误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公示语汉英翻译为例[J].外语学刊,2019(1):106-109.
[11]奚晓丹,张冬梅.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1):66-67.
[12]谭业升.旅游翻译中的“虚实”与移情[J].语言与翻译,2014(4):66-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