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题模式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亟待解决。以课堂学习主题模式开展古代诗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一单元的“自主赏析”课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题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爱国主题;诗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窦桂梅老师“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以及课程单元,从教材自身建构,提出主题教学”后,主题教学模式在小学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却很难开展。为了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迎来指向能力的素质教育,笔者提出了阅读课“确立课堂学习主题课型”的有效教学的研究,下面是我在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立足课堂,确立主题
  运用课堂学习主题模式来开展单元教学,首先是探讨本单元学习的主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来确认主题。笔者引导学生探讨第一单元爱国主题时,看到《书愤》的爱国主题可以通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确认,《蜀相》的爱国主题可以通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叹)确认,《湘夫人》的爱国主题可以通过屈原的身世背景来确认,而《拟行路难》则需要老师补充材料(如结合魏晋南北朝时的门阀制度及他的《代陈思王白马篇》)来确认。在主题确认以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后链接的资料,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如对《湘夫人》的爱国主题探讨。屈原的这首《湘夫人》,假如只是單纯从文本出发,我们读到的只可能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但解读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就不免有些肤浅了。屈原写《湘夫人》的真正意图会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作者借湘夫人这篇楚辞来表达自己不被楚王所赏识的愁绪与悲愤之情,这种看法有没有合理性?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离骚》节选部分及屈原的身世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湘夫人》的创作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再让学生搜集资料展开思索,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感受理解《湘夫人》。
  二、设置问题,引出主题
  在运用课堂学习主题模式开展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了,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和灵活了。例如,在学习《蜀相》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确认诗中爱国主题的句子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诗人为何对诸葛亮进行感叹?在诗人的嗟叹中,又蕴含着诗人的哪些情感?”接下来利用多媒体补充资料,“诗圣”杜甫前前后后一共写了十几首关于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诗歌,比如《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夔州歌十绝句》《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蜀相》《阁夜》等。诸葛亮在杜甫心中评价这么高,教师可以预设以下结论:一是杜甫晚年主要是生活在成都与四川全省内,而诸葛亮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也是在成都与四川全省内,他们俩在空间上有很多交集,而诸葛亮又是四川人民最为推崇、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杜甫自然就有很多歌颂他的篇章了;二是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才学、人品、成就都是十全十美的,几近“完人”,加上《三国演义》这本历史演义小说中对他的神化,值得所有人推崇、敬重,杜甫更不例外了;三是诸葛亮一生成就卓著、叱咤风云,万众拥戴,而杜甫晚年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他难免不向往、仰慕诸葛亮的人生。在学生得到认可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重温“诗圣”杜甫的身世背景及官宦仕途经历,理解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追求志向以及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处境,从而感受到《蜀相》中所表达出的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有效问题的设置切入,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探究和全面分析能力,在探究中加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三、小组探究,交流主题
  师生共学主张师生、生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一起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问题语境,针对同一个问题,相互辩难,相互讨论,相互鼓励,共同协商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模式,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观察者、代言者和宣讲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讨论者、辩论者、竞争者、喝彩者和分享者。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师生、生生一起成长和进步,不人云亦云,不以讹传讹,能够用精准、恰当的语言表达真观点、真思想。如学习《书愤》时,在爱国主题模式下,先引导学生搜集陆游有代表性的爱国诗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就诗歌本身读到的感悟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同样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有的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有的学生读出了诗人的岁月蹉跎和壮志难酬;有的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愤懑;还有的学生得出了政治黑暗,岁月蹉跎,但诗人心中的爱国之花永不会枯萎的结论。从爱国主题的角度出发,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就诗句具体语境和学生一起探究,对诗歌主旨进行客观分析,对学生的分歧点进行正确的引导,让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四、结语
  “在目前高考的影响下,主题阅读的实用价值实践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化问一答一的模式更具有实用性的价值。”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主题课型模式契合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为高中语文课改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可以预期,通过高中语文新课程之阅读课确立课堂学习主题课型的有效教学研究,能够改变目前教学现状,促进课堂转变,提升阅读的品质和层次,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厚度,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6.
  [2]孙艳静.谈高中语文如何实施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4(12).
  附    注
  本文为2018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高中语文新课程之阅读课“确立课堂学习主题课型”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批准号:GS[2018]GHB3249)部分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