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如何与高考语文改革接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及考试分数的“大科”地位。因此,對考生及语文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语文就是背背读读”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了。针对高考改革方案,就小学语文如何与高考语文接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高考 小学语文 高考改革
一、大量阅读,点面结合,重在积累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需要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是不行的。语文重在积累,如果您以为中高考还早,懈怠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到时必将后悔莫及。高考改革后,高考语文将会涉及小学内容。温儒敏曾指出,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面: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阅读深度:强调阅读的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这意味着,高考语文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仅仅学习课堂、课本上的知识必然是一叶障目,很难应付高考。没有阅读积累,再高明的语文阅读技巧也是空中楼阁。
二、抓住各年段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一二年级是以拼音字词句子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整洁书写、按时完成作业、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等,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整个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奠定期。这一时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学生将会更加亲近或远离语文学科。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不怕写作文,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甚至是喜欢写作文,这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而不是阅读。不要让学生跟着模板式的写作老师学作文,得不偿失。这个阶段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
3.五六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小学生看,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学会和学生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你将发现他们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回应。阅读能力方面,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训练字、词、拼音的阅读题上。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最好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在作文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征文比赛活动,通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学生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但提醒一点,作文指导书不要多看,看一本还行,多了并无益处,不建议学生背诵现代文优美句子。
三、重视古诗文的阅读与背诵
新高考下,古诗文容量明显加大。2017年启用的小学新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增加到128篇,比原来的69篇增加了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提高了学习要求。而这一切,都将最终体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因此,要注重古文的积累、迁移和运用。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读。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
2.积累。对古诗文常出现的特殊用语,尤其是多义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一定要有意识地积累。
3.译。准确、恰当翻译。
4.准确背诵。不仅要能背,还要动手写,确保准确。
除了古诗文,传统文化也将频繁出现在未来高考中,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等,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记,将其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这门学科比较特殊,不像英语、数学等,上培训班、刷几套题,就能迅速提高成绩。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到了高中,语文成才会优秀。有的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却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轻视语文学习,出现消极心理。今后,高考所有科目都将是对语文的持续性考察,不仅语文试卷会增加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将增加。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各科高考的阅读知识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都有。如果阅读或者语文水平欠佳,其他科目的做题速度、理解水平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差一些的甚至题都做不完。可见,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