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经营原则的金融形态,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平台建设机制、组织增信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来有效降低其支持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交易成本、违约风险和违约损失,从而极大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与国际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模式相比,国内开发性金融仍然存在着以信贷模式为主、其他融资模式较为落后、信贷结构不合理、融资评审机制较为落后,以及过度依赖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较为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丰富金融品种、健全金融体系,改善贷款结构、健全评审机制,以及建立偿债准备金、完善信用机制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  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2.010
  201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有效金融供给,完善对民营企业纾困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发性金融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经营原则的金融形态,理应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李坤和孙亮(2007)指出,开发性金融将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连接起来,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还能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徐桂华(2010)则强调,开发性金融机构是联结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其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朱六一(2017)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模式为例,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引领银政合作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路景仪(2018)进一步分析了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两种金融活动开展条件不同,对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但是在应用这两种金融活动的时候,需要把握好互补关系,借助多种合作方式来获取收益。由此可见,开发性金融对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金融,其以市场的模式进行运作,注重风险控制,主要是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通过市场建设和培育,以规划先行、银政合作的方式实现项目自主开发;其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筹资,并运用国家信用在市场中参与运行,积极为社会亟需资金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能够有效改善体制落后和弥补市场空白。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很大程度是由金融体制落后和金融市场不完善造成的(付强、乔岳,2011)。同时,相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开发性金融则更多地是在保本微利的基础上贯彻国家的政策,因此,对于《意见》的贯彻与执行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和缺陷尚不清楚,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切实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机理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身上。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规模较小,抵押物较少,经营风险较大,既缺乏偿还贷款的能力,也缺乏主动守约的意愿,因此,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数量众多,但是一般贷款额度较小,而且缺乏必要的信用记录和专业的会计财务信息,因而,相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来说,其交易成本较高。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积极性。而开发性金融则通过自身特有的机制建设成功克服了以上问题,从而有利于缓解民營企业的融资困境。
  首先,开发性金融通过平台建设机制有效降低了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开发性金融通过其国家信用和融资优势将政府或民间组织、企业有机结合,共同搭建民营企业借款平台和担保平台。一方面,无论由地方政府还是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出面组建借款平台和担保平台,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和组织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平台作为统贷统还的主体,直接将贷款以中转的形式批发给平台,平台再通过对各中小企业项目的评审和管理将贷款最终发放给民营企业,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其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交易成本。
  其次,开发性金融通过组织增信机制有效降低了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违约风险。组织增信机制是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核心机制,也是其与政策性金融的根本区别。对于政策性金融来说,如果借款主体发生违约,其最终只能由财政来兜底,因此,并不能对借款主体的信用产生影响。但是开发性金融的组织增信机制主要是利用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来孵化企业和个人信用,从而从根本上打通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该制度建设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的成立,该协会成员企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互相监督贷款的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贷款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进行公示,并将贷款优惠与评价结果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促进企业信用增加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降低了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违约风险。
  最后,开发性金融通过风险分担机制有效减少民营企业违约之后产生的损失。尽管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组织增信机制来降低民营企业的违约风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甚至破产危机,此时即使其愿意守约也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这也极大限制了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性金融建立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在借款平台上,加入的会员需根据其信用评级缴纳相应的互保基金,担保公司也会承担相应的担保额度为借款会员担保,一旦发生违约,则首先使用借款会员的抵押物进行补偿,不足额再用互保基金进行补偿,如仍有不足,则由银行和担保公司分担剩余损失。另一方面,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积极为民营企业贷款开展再担保业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担保公司的承保金额,促使其进一步扩大担保业务,而且还可以提升担保公司的信用,从而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综上,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平台建设机制、组织增信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来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交易成本、违约风险和违约损失,从而极大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问题分析
  目前来看,国际开发性金融为了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是采取了风险资本模式、开发性资本模式和“动手做”资本模式。其中,风险资本模式主要是对绩效良好的高增长部门进行风险投资,开发性资本模式则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动手做”资本模式则为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较为深入的商业援助,并帮助其与其他资金提供方洽谈。与国际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模式相比,国内开发性金融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以信贷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发展较为落后。与国际开发性金融侧重于资本模式相比,国内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过多依赖于信贷模式,而投资、租赁、债券和证券等模式的发展严重不足。这不仅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而且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因为目前开发性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主要通过从债券市场上发债来获得,在利率市场逐渐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发债成本越来越高,而为了贯彻国家战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都普遍较低,因此,造成了成本收益倒挂的问题,十分不利于资金的稳定供给。同时,民营企业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支持,而信贷模式只能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问题,并不能为其带来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投入。
  其次,信贷结构不合理,融资评审机制较为落后。尽管开发性金融主要以信贷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信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主要是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贷款额度较小,期限也较短,无法满足民营企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从贷款对象来讲,开发性金融主要是以发展较为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在贷款审批方面,尚未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审批机制,而且现行的审批模式侧重于对企业的资产规模、信用等级和现金流的评价,而民营企业往往在资产规模和经营收益方面没有良好的表现,因此,很难提高自身的授信额度甚至无法得到融资的支持,从而不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最后,过度依赖企业信用,风险防控机制较为落后。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显著降低了其抵押资产的要求,但这也造成了其在融资构成中过度依赖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信用的问题。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连锁债务违约问题,并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此同时,开发性金融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判断主要局限于相关的财务数据,而对海量贸易单据的审核及其真实性缺乏科学分析,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导致难以对项目整体的风险作出有效防控。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的信用贷款缺少必要的和足够的抵押质押物,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开发性金融机构就会面临较大的违约损失,从而不利于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
  综上,开发性金融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信贷模式为主、其他融资模式较为落后,信贷结构不合理、融资评审机制较为落后及过度依赖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较为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的影响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利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解决。
  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
  为了能够克服上文提出的问题、有效发挥开发性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通过丰富金融品种、健全金融体系,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目前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框架,因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先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的实践提供一个有效的规范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加强与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创新性地整合各类投融资服务,将贷款、投资、债券、租赁和证券等融资方式有机结合,帮助民营企业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际开发性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和经验,为民营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搭建起顺畅沟通的桥梁,这样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增强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而且还可以为金融资本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渠道,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尤其要拓宽股权类融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管理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是通过改善贷款结构、健全评审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由于我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短期内仍然以信贷模式为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融资效率,更有效地解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发性金融机构及其平台必须要切实改善信贷结构,并进一步健全评审机制。具体来说,开发性金融机构必须要在流动性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与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尤其要加大产业项目贷款。在贷款方式上,一方面,要继续保留平台统贷模式,以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推广对于大型民营企业的直贷模式,以降低信贷审批的程序。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加大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环保类产业,以及三农类产业的信贷支持,以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此外,开发性金融机构还要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现行的信贷评审机制,适当降低对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和现金流量水平的要求,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变评审模型的相关参数,从而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也可以适度提高原来边界内民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额度,从而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是通过建立偿债准备金、完善信用机制建设,降低违约风险。民营企业本身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很难通过增加抵押质押资产的数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对此,我们应该在有效整合现有担保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融资管理,通过多种途径监控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指标变动情况,建立有效预警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项,则采取及时的止损措施,以降低可能发生的违约损失。同时,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政府、各产业链协会的对接,共同商讨建立产业链内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准备补偿金,这样既可以督促企业自发地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意识,也可以激励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监督。此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搜集和整理,健全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建设信用培育体系,根据民营企业的纳税、经营、融资和奖惩信息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并将等级与企业融资支持的优惠力度相匹配,从而激励企业注重信用积累,并从根源上降低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违约风险。
  (本文系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共建课题“网络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GZGJ102)
  参考文献
  李坤、孙亮,2007,《开发性金融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从解决企业融资瓶颈的角度》,《北方经贸》,第10期。
  徐桂华,2010,《开发性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融资》,《江苏商论》,第3期。
  朱六一,2017,《开发性金融引领银政合作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周转金模式为例》,《中国市场》,第12期。
  路景仪,2018,《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关系》,《商场现代化》,第3期。
  付强、乔岳,2011,《政府竞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探讨》,《世界经济》,第7期。
  责 编∕肖晗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6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