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国人常将“异化”一词滥用,造成不少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精神异化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异化观和赫斯经济异化思想。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内涵,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的表象。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根本的首要的异化形式。三是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是劳动活动本身异化的必然结果。四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方法论,它的灵魂自否定,劳动自己否定自己。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内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常将“异化”滥用,造成不少误解。大多有这么几种:首先,将异化当做“异己物”“陌生物”的一般关系,凡是人类所不知道、不熟悉陌生并使人害怕的东西都被称为“异化物”。其次,当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关系,凡是应当怎样而实际上又未能怎样都称为“异化现象”。再次,当做主观上受限制、受压抑的一种心情,凡是不顺心,不满意,愤愤不平和无法解脱的处境都当做异化现象。最后,当做客观上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代名词。如果这些都是异化,那么马克思所说的“扬弃异化”是不可能的,上述现象在生活中是消除不了的。异化物必须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选择的产物,然后才对人产生压迫,异化的前提是人的整体独立性。这就需要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精神异化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异化观和赫斯经济异化思想,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不是这些观点的简单杂凑,而是对他们的批判继承,可以说是异化观的革命。
1.1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黑格尔的视域中,异化是一个辩证法概念,它意味着从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精神,从绝对精神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再回复到绝对精神这个过程中,自我从自身中发现矛盾、分裂为对象,在对象身上发现自身,实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用异化概念的人,在他的著作中,异化就是外化。主体必须通过外化,才能在对象上发现自己,反思自己,异化和外化是主体的本质需求。 黑格尔的异化就是精神的外化。在马克思看来,人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社会历史,而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将自我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外化为劳动的产物。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精神异化的辩证思想。
1.2 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为出发点,揭露了基督教的异化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本质和力量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和力量的异化、外化,没有人上帝什么也不是,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自己拥有就很少。人对上帝的崇拜,不过是对自己力量的崇拜 ,但是这个力量在人看来却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与祸福。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现象,使得异化从此转为一个社会历史概念,这对马克思用异化的视角看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资本主义经济批判有一定的启发。
1.3 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从人本学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世界的异化,赫斯将人本学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性质。赫斯在《金钱的本质》一文中,指出人的类本质体现于相互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颠倒的图景。私有者相互隔绝,成为孤立的人,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对立,人的类本质丧失了,类本质丧失而成为货币。货币成为人本质的体现,人的一切自由行为、目的、能力都以货币的形式去买卖,并通过计量的方式来评估。赫斯看到金钱货币资本主义人与人的秘密,但没有经济学基础,他只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进行道德谴责。但正是这种异化批判的经济学转向启发马克思去深入研究经济学问题。正如张一兵先生所言:“正是赫斯这种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思想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的人本异化论直接影响了1843—1844年的青年马克思。”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的表象。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他的劳动是不自愿的,是一种强制劳动,这是异化劳动的根本的异化形式,它形成和决定其他几种异化形式。三是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與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是劳动本身异化的必然结果。四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的落脚点是第四种异化,揭示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性质。
2.1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也叫物化,外化了的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是异化最为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劳动者所生产的东西,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的力量和他自己相对立,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力量,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贯注到对象里去,但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对象。他所耗费的越多,所创造产品越多,和自己对抗的对象也就越多。劳动者的这个活动越大,劳动者便越空虚。生产越多,占有的产品越少,这种统治他的异己的力量就越大,简言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相异化的产品变成资本,日益强化地统治它的生产者。工人在他产品中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物品,成为外部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劳动者在对象中要发现自己,确认自己。而作为劳动结果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自己的产品变为资本,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
2.2 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即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竭,精神遭受摧残。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的劳动。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的本质,他说:“劳动者的异化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者的这种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他在劳动过程中他本人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生产与生活,劳动法与享受完全割裂开来。辛勤的劳动者即财富的创造者却日益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劳累冻馁致死。概括地说:劳动本身的异化就表现在对工人来说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而绝不是乐生的第一需要。
2.3 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所说的“类的生活”“类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理性、意志和爱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指出:“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而人的类特性就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是因为,劳动本身、生命活动本身、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就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个手段,而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是人的类的特性,生活本身表现为生活的手段。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变无机自然界,这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动物的活动是本能地,是自然而有的。它的生命生活和它自己是直接同一的,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能把自己跟动物区分开来。正是由于他是有意识、有目的存在物,才是类的存在物。生产劳动是实现人本质的基本活动和物质基础,而劳动的产物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的结晶,然而从人那里夺去他的劳动产品,夺去他的劳动,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他的类生活,从而使劳动者丧失自主自愿进行劳动的兴趣,他把这种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视为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手段。
2.4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
人的本质包括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本质,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的本质。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异化了人的类本质,而且由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性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异化了。当人自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本身关系的东西。同样也属于对他人,对其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说:“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性的关系。”在异化状态下,工人生产出一个人对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在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无足轻重的商品,劳动者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数量和力量成反比,资本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最后资本家和地租生活者之间,农民和工业劳动者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分化为两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与资本家的关系也表现出对立,他们也是异化劳动的另一方面的表现。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不择手段的竞争,追求更大的利润,也成为资本的奴隶。在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人都把别人当做手段,人与人之间是尖锐对立的关系。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灵魂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方法论,他的灵魂支配一切,这个灵魂我们将其称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自否定,劳动自己否定自己。马克思曾对黑格尔辩证法说过一句总结性的评价:“作为创造原则和和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最合理之处就是自否定,事物自己和自己相矛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让你自由的本质,人最大的自由就是人有劳动的能力,劳动的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一种潜能,劳动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与自己相矛盾,要把他的潜能变为现实,劳动就是这样一种无规定的能力,它表现为一种缺乏,他向我们展示的内容是空洞的,他是一无所有,他要否定自己的空洞性、缺乏性,使自己丰富起来,他使自己丰富起来时就要使自己外化、对象化。在对象身上才能看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能动性。而劳动把自己外化出去以后,劳动就不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的对象。就像照鏡子一样,香烟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借助于镜子,而你的形象一旦在镜子中反映出来,他就不再是你的形象本身,他只是让你看到你形象的对象,没有对象你就无法看到自己,劳动的这种矛盾就在于劳动自己否定自己。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这样一来异化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着,它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但我国现存的异化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有本质的区别,我国发展的目的是把人作为目的,经济快速发展是手段,最后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员俊雅.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新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 王贵贤.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韩庆祥.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8(05).
[4] 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03).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赵宝鹏(1990—),男,甘肃陇南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