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学好古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直面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学好古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部编教材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此次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优秀古诗文,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深挖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教学设计过于繁琐。小学生学古诗词,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便有所感觉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温儒敏教授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那种发现,让孩子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改进的策略有如下几方面: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内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秦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执教该课时,她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抓住古诗词意蕴的根本――情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統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老师可谓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的高手。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老师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是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从教学步骤看,似乎是诵韵在先、悟境其次、品意为终,实则不分先后,尤其入情品意贯串始终。
  (四)学古诗词要举一反三
  当我们立足教材和孩子们一起诵诗赏画品意之后,我们还得丰富拓展诗词的学习空间,以一诗为端绪,联类引带,诗外觅诗,以诗带诗,用诗比诗。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比较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自读自悟。如
  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纳兰性德有《长相思》、白居易不是也有《长相思》吗?
  同一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对比,刘禹锡的《浪淘沙》、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黄河二首》、还有李白的《将进酒》。
  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对比,李清照早期的《如梦令》和晚年的《声声慢》的对比。
  同一作者不同词牌的对比,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就以不同风格的《破阵子》和《水调歌头》的旋律进行对比。
  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老师们用心去发现、总结,相信学好这类课文不是难解之题。
  参考书目:
  [1]《温儒敏教授谈统编语文古诗词教学》
  [2]王先荣《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3]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