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浅析了我国当今高校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一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技术
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指弦乐器,以琴瑟为主,“竹”指管乐器,以箫笛为主,而“肉”,指的则是我们人体唯一能够自主发声的器官——声带所发出的声响。可想而知,在所有人类可以驾驭的音乐声中,人声是最易传达情感、最具感染力的。在西方音乐史上,人声合唱作为教会用来统治思想的工具,如格里高利圣咏,曾一度成为西方音乐中最主流的音乐,就连后来兴起的器乐曲,从一开始也是作为伴奏为人声服务的。声乐由于其将语言作为音乐表现的内容而流传广泛,如我国各地的民歌、意大利民歌、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所演唱的以骑士宫廷之恋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有些曲目至今依然为世人所称道。即使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器乐曲在巴赫、海顿、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推动下形成完整曲式体系、独占鳌头、风靡欧洲的情况下,声乐曲在以舒伯特为代表的艺术歌曲及以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等歌剧大师的手中依然焕发活力,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以神话故事和市井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手段使其更容易让广大群众接受,这也使得当年出名的歌剧演员如同当今的影视明星一样受人追捧。近一个世纪以来,以卡鲁索为代表的声乐大师使得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趋于完善和成熟,而举世闻名的“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更是将美声唱法带向世界,成为了这一唱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掀起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学习声乐的浪潮,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从事古典音乐,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和综合高校进行扩招,声乐表演专业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个位数上涨到如今的十位数,一些地方上的职业院校甚至扩招到三位数。艺考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考学的渠道也各式各样。不得不说,以声乐为例的这一类音乐学科,入学动机由对音乐的钻研变为了商品经济形势的买卖,教学成果也逐渐由重点人才培养变成了批量生产,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理应受到质疑、进行提高。从当今的高校成材率较低及音乐生的家庭投入与成果不成正比来看,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本文将浅析我国当今高校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一点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
教学,分“教”与“学”两个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前者是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一条平坦的道路,而后者则是学生的能力和潜质能够支撑他(她)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可以说,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能否成才而言,都极为重要。令人扼腕和值得深思的是,我国高校目前的声乐教学中,作为成才先决条件的“教”有着较为明显的缺陷,且不说一个学生的资质如何,试问如果声乐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不是道路,而是荆棘丛和悬崖,不论学生如何努力与执着,最终又怎么能够成功?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晁浩建教授在自己的教学视频中曾说:“很多有着优越嗓音条件的声乐学习者因为歌唱方法的问题,导致嗓音被毁掉,着实令人可惜。”因此,声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声乐老师提供的方法是否科学。
声乐与其他音乐表演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把人体作为一件乐器进行演奏,而人是一件有思维的乐器,且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声带的长短薄厚不同、共鸣腔体大小不一,相比于批量生产、个体差异较小的乐器,人体自主发声显得难以把握和衡量,这也对声乐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声音理念是否正确、教课的语言表述能否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消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很多声乐老师所不具备的。很多老师在教课时,仅仅指出学生的声音不流动、音色不集中、情感不到位,教育学生要自然歌唱、放松打开、像说话一样把字咬清楚、送出去,或是直接模仿自己的声音。这些话语,对于声乐老师而言,是如同万金油一般的存在,因为你的确不能否认它的每一个字眼,而事实上,对于學生而言,这些话如同一种“烂大街的顺口溜”,谁都知道,谁也会说,可就是做不到、唱不好。这些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述只能让学生更加迷茫,并不能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声乐老师将能否让学生唱到更高的音作为课堂的重点任务,这对于高音条件一般缺且原本对演唱技术就没有清晰认识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在技术欠缺的情况下持续练习超过人体本身自然音区的音,是极其危险的,非常容易形成不良的肌肉记忆。声带在肌肉的超负荷挤压下被迫发音,或是在松散的状态下被强气流吹响,都是非常不平衡、不舒适、不受控制的,其对声带造成的损伤,远高于大喊大叫。而很多学生就在老师的指引下“被迫发声”,自己的嗓子十分难受、歌唱也日益困难,却不敢说出来,只能强迫自己去相信老师的方法是正确的、相信自己这样坚持练习就会进步,一些有想法的学生会自己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更加轻松的演唱状态,可惜,美声唱法需要异常精准的技术指导,自学成才的概率微乎其微,盲目寻找出路只能不断碰壁。这种“追求音高而不求质量”的做法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属于认识误区。
此外,不少声乐课堂存在技术含量过低的问题。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顺口溜”式的教学内容外,教授学生具体做法方面也存在差池,例如:打开喉咙+收小腹、挂面罩+抬笑肌、打开牙关+纵向拉伸。这些技术和理念逐个拿出来分析,其实没有本质上的错误,但问题在于,学生对于各种歌唱力量和方向的认知很难做到准确,告诉他打开喉咙要保持住,不能上提,他可能就会压和撑,让他挂面罩、抬笑肌,他可能会撒风漏气,纵向歌唱虽然更符合美声唱法上下通透的理念,但声音会显得过于僵硬且难以控制。总之,单一的力量和方向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歌唱的平衡感,原因很简单,美声唱法是一种非自然状态,这种与日常说话的感觉大不一样、需要强大的动力和相对的放松来维持平衡的运动,肌肉稍有不协调就会很难运作。很多老师之所以教授一些不能解决学生根本声音问题的技术,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不平衡感,甚至对于音高的变化都能够泰然处之,这就叫先天的好条件,因此,在没有多少负担的演唱状态下,他们自然不会去钻研声音的技术,就好比我们正常人在行走时根本不会去想自己的腿和脚该如何发力。自己的演唱为何就比学生容易和流畅,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是很清楚,于是就涌现出一批“能唱不能教”的人来,遇到条件好的学生,还能够做一点简单的声音指导,而遇到条件差并且有不良歌唱习惯的学生,就束手无策了。以至于条件好的学生毕业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而条件差的学生连嗓音的健康都保证不了,更不用提歌唱能力,不少人只能转行。种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的成材率远比器乐要低,很多学生学习多年,依然处于没有入门的阶段。
二、改进建议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水平低自然与老师有着直接关系,而学生本着“尊敬师长”的原则,很少敢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传达给老师,很多老师也将自己的方法视为法典,不容反驳。放眼欧美的音乐学院,抛开技术含量不谈,至少学生是可以否定自己认为不好的老师,去选择学院里更好的老师进行学习,体现了一种高度民主。大学本来就是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地方,希望未来我国的音乐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质疑和选择的权利。至于演唱技术,我只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的声乐技术日趋完善,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正通过便捷的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和壮大着自己,待到我国的声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必定会使当前的现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美]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