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侠片中侠客的江湖理想与家国情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侠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品格。随着时代发展,审美愈加多元化,观众对侠客的审美侧重点也出现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侠客形象。这种审美变化投射在影视作品中,使侠客从最初痴迷于快意恩仇、大刀阔斧的江湖恩怨到形成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江湖理想,再到突破自我、放眼社会,形成自觉的家国情怀。这为武侠电影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思想格局更加宏大,更具民族性与世界性,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
  关键词:武侠电影;江湖理想;家国情怀
  在世界类型电影序列中,武侠电影是中国独有的、最富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类型,承载着华人对“武功”“英雄”的梦想。但是,在较长时间内武侠电影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只局限在华人文化圈内,国外对其知之甚少。1972年,胡金铨的《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关注。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横空出世,并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使武侠片这一中国传统电影类型在世界范围中大放异彩。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或快意恩仇、驰骋于江湖,或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都具有挥之不去的江湖理想和难以摒弃的家国情怀。本文以点带面,从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时代及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武侠电影中侠客的江湖理想与家国情怀,以期呈现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江湖理想到家国情怀之嬗变。
  1 江湖理想
  侠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中,侠客们都秉承行走于江湖、游历于社会,除暴安良、见义勇为、重信守义的江湖理想。《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文学中传统的侠客形象被完整地移植到影视作品中,并得到了更为形象的生发。
  1.1 早期武侠片中侠客的江湖理想
  1920年,由任彭年导演的《荒山得金》中“有动作、有打斗,还有侠气,也有侠义”。[1]主人公宋金郎是传统侠客的江湖理想在电影中的第一次完美展现,之后的几乎每一部武侠电影都在不遗余力地展现侠客们“救人于厄,振人不赡”的江湖理想。1925年,由邵醉翁执导的《女侠李飞飞》中,“李飞飞挟绝技走江湖,能锄强扶弱,女中之侠也。”1928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武侠片。在这部电影中,更是将侠客的江湖理想发扬光大。影片中,侠客陆小青与柳迟联手,打败恶僧,为民除害。
  《荒山得金》《女侠李飞飞》中侠客与官府保持距离,他们的江湖理想体现在锄强扶弱上,救助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火烧红莲寺》中侠客与官府联手,他们的救助对象有官府中人,这使侠客较为狭隘的江湖理想上升到较为朴素的家国情怀上,这也成为后来影视作品中对侠客的主要塑造方向之一。
  1.2 张彻电影中侠客的江湖理想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新武侠电影兴起,以张彻、胡金铨、楚原的武侠片为代表。其中,张彻对武侠电影的题材开拓和风格探索居功至伟,影响深远。张彻电影中对侠客的塑造偏重于侠肝义胆的兄弟情谊以及大快人心的暴力复仇。侠客们以武功行走江湖,为知己两肋插刀,舍生取义是他们的江湖理想。
  《报仇》(1970年)中京剧武生关玉楼因妻子与封开山有染,被人陷害而死,其弟关小楼为兄报仇,经过悲壮的盘肠大战,最终杀死了封开山。《新独臂刀》(1971年)中善使“鸳鸯刀”的侠客雷力被龙异之陷害,自废右臂,从此颓废沉沦,在客栈当店小二,并与封俊杰成为好友。当封俊杰被龙异之杀害后,雷力怒不可遏,抱着必死之心单枪匹马挑战龙异之,最终大仇得报。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使雷力突破自身的武功局限,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与信心。《刺马》(1973)根据晚清名案“张汶祥刺马”改编而成。张汶祥、黄纵本为草莽,机缘巧合之下与官府中人马新贻义结金兰。马新贻后来官至两江总督,因贪恋黄纵之妻美色,杀死黄纵。张汶祥为替黄纵报仇,刺杀马新贻,被朝廷宣判凌迟处死。
  张彻电影中的侠客往往远离庙堂,其主要江湖理想是报仇雪恨,侠客在大仇得报后或是悲壮的死亡(张汶祥),或是隐居世外(雷力)。
  2 家国情怀
  “家国文化在我们中国大地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2]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自唐朝开始,原本“以武犯禁”的侠客开始步入庙堂,表现出了朴素的家国情怀。侠客的这种家国情怀在胡金铨的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1 胡金铨电影中侠客的家国情怀
  胡金铨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戏曲元素融入电影中,使其电影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胡金铨电影中的侠客“多半不是普通的江湖草莽,而是文武兼修的人物”。[1]在他们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大醉侠》(1966年)中金燕子与范大悲皆为侠客,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江湖恩怨,而是从大局出发,体现出较为鲜明的家国思想。《龙门客栈》中以萧少滋为代表的武林侠士为了救助忠臣于谦之后,与东厂太监曹少钦展开激斗,使忠臣遗孤得以保全。在萧少滋身上有锄强扶弱的传统侠客精神,又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侠女》(1972年)展现的亦是侠客们保护忠臣遗孤的故事。
  胡金铨电影中的侠客皆具有文人气质,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为保护忠臣遗孤舍生取义。这种家国情怀使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构成其电影独有的精神内核。
  2.2 20世纪90年代武侠片中侠客的家国情怀
  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武侠电影。比如徐克的《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等,王晶的《鹿鼎记》《新少林五祖》等,陈嘉上的《武状元苏乞儿》《精武英雄》等,元奎的《方世玉》系列等。
  《黄飞鸿》系列把历史中真实的一介武夫黄飞鸿塑造成电影中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英雄。《方世玉》系列中方世玉虽具有传统的侠义精神,但是思想更为开阔,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恩怨,上升到了更为广阔的为国为民层次。《精武英雄》的故事线是精武门弟子陳真追查师父霍元甲的死因,发现师父是被日本军官藤田刚下毒致死,打败藤田刚为师父报仇。影片没有局限于私仇,而是上升到民族尊严与民族自信层面,陈真被塑造成了一个爱国者、一个民族英雄。
  20世纪90年代初的武侠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侠客身上的狭隘性,把他们置身于更为广阔复杂的时代环境中,突出表现了侠客们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2.3 21世纪武侠片中侠客的家国情怀
  21世纪武侠片的叙事范围更加宽广,侠客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以武犯禁”,痴迷于江湖理想,亦不仅仅是朴素的为民请命,而是上升到更为自觉的家国思想,出现了“归于庙堂”“以戈止”的趋势。
  《英雄》中以残剑、无名为代表的侠客们为了天下和平,放弃了私人恩怨,以自我牺牲换天下太平,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霍元甲》(2006,于仁泰)中霍元甲从狭隘的争强好胜到为了国家尊严而战,思想境界得到了极大提高。《叶问》(2008,叶伟信)中叶问本是一个武痴,但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尊严,影片既传递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也承载了一个武学大师的家国情怀。
  21世纪以后的大多武侠片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侠客形象,把自身荣辱与国家、民族结合在一起,提升了侠客的精神品格。
  锄强扶弱、见义勇为、侠肝义胆一直是侠客的精神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侠客的思想变得更为开放,更具民族性与世界性。从20世纪20年代侠客初登银幕时展现的狭隘的江湖恩怨,到后来朴素的家国情怀,再到21世纪开放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呈现出一种相对自觉的家国思想,体现了艺术创作者对侠客的认知随着时代需要发生变化,最后在侠客身上形成了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广阔民族精神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 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155.
  [2] 叶小文.略谈“家国情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5):63.
  作者简介:赵春霞(1977—),女,山东潍坊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