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多目标视角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居民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景观之一,它的设计集合了多类学科与领域。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应当运用多目标,在设计过程中站在合理化角度,进行创新型设计。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理论概述,分析当代城市滨水区景观现状,并针对城市滨水区景观创新型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多目标视觉 城市滨水区 设计 应用
  随着当今时代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滨水区面临着衰退的局面,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水体污染与自然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滨水景观呈现出嘈杂不堪、杂草丛生以及发臭的气味,基于此类情况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局面是与当代的文明都市发展相向的。所以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原有的景观进行利用并重建已经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水系进行改善,对其植物景观进行合理的营造,有助于改善城市整体的面貌,提供给人们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一、城市濱水区景观设计的理论概述
  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指的是在当代城市中存在的一个特定的、具有其独特特征与面貌的空间地段,与河流、湖泊等水系比邻的土地或建筑。城市滨水区与城市的其它空间区域相比是占有极大优势的,在此城市空间的匮乏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容量,且自然环境下的环境质量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由于我国的地形复杂、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由此所造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也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便形成了我国的城市滨水区具有多个种类。首先是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滨水区,例如柳城和临淄等;其次是由人工改造的水系与自然水系下所营造出来的滨水区,例如洛阳城等;还有的城市是直接面对着广阔的海洋,例如深圳、大连与青岛等;然后是有江河穿越过城市并有湖泊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例如长沙与武汉等;最后是坐落在河流的入海口的城市,例如上海、天津与东营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水域空间现已成为了城市发展与进程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改善着城市的面貌。
  2.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1)国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实施最早在六十年代初始于北美,后逐渐地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开始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流行,在九十年代之时几乎已经遍布了全球。在欧洲各个国家之中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对滨水地区进行设计和重新规划建造的,受英国的影响,随后德国又提出了“近自然型”的设计理论并将其赋予在了河溪的整治当中。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运用植物作为基本元素进行了对滨水区的设计,运用保护生态的理念开始进行对滨水区的改造,开始实行了“多自然型”设计计划,对于其河道进行了改造。这个现象表明了世界各国对于滨海区的设计与重建意识一直在不断的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思想也一直在强化,在理念的基础之下所实行的措施也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2)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历史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我国对于西方新的理念接受到的时间较晚,国人的落后思想也使得我国没有能很快地意识到对于城市滨海区的设计与建造,而且所借鉴的手法多采用的是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所以缺少创新点。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建设美丽的城市形象开始实行各种设计与改造的措施,城市滨海区的景观设计开始发展的十分活跃。由此开始的专业人士所研究的理论知道意义越来越多,实践项目也逐渐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较为有名的是沈阳滨河区景观的建设,以及深圳南海油田滨海区的规划建设等。随后我国著名的景观学专家俞孔坚教授也提出了“景观生态设计”以及“可持续景观”等设计理念,得到了众多人的赏识,我国的滨海区景观设计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城市滨水区的功能
  城市滨水区具有商业性质与享受性质的功能。其商业性质重点体现在水体对于交通运输上,水上航运成为了连接各个邻水城市最为重要且直接的纽带,而且以此形成的码头与港口也成为了人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已达到某种商业性质行为的重要渠道。而且城市滨水区是人类与自然水体进行亲密接触最为直接的区域,所以在此形成的休闲区域居多,使得其休闲功能得到了体现。
  二、当代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现状
  1.缺乏对生态景观的保护
  由于我国的滨水区景观设计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人们还是只站在片面化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只对于局部地区进行规划设计,没有以一个整体的视觉去思考与规划,所以只是一昧的崇拜外来思想而没有从实际出发。大量地引进国外设计思想,却没有注重对当地原始的生态景观进行保护,导致当地特有的生态景观遭到破坏,而引进的外来植物或水生生物等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破坏。相关的设计人员因缺乏生态学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教育,所以缺乏合理的认知,对河流进行下意识的填平或改造,让原始相对完整、协调的水系环境产生了支离破碎的局面,良性循环变成了恶性循坏,使得当地的生态景观日趋恶化。
  2.水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工厂,而且农业之中所使用的农药等有害物质、生活中的污水排放等流入河道对河流造成了严重的侵蚀,但相关部门有没有明确的措施来制约,继而让原本清澈的水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多种植物和水生生物不能生存直至死亡。而且人们过分地追求新鲜感与美观性,所以引进大量的外来物种,这让原始的生态物种无处安放,以至于水系中的生物链被破坏。
  三、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进行创新型设计
  1.水系景观的创新型设计
  (1)以自然生态下的水系景观为主对生物的多样性给予保护
  根据人类的生态学理论和实践性的考察得出,有多种生态系统交汇的区域带有不同于普通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而滨水区便是这样的一个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的地段。水系为肃穆的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灵活空间,使得整体的空间环境更为生动有趣,依据生态学的理论,在对水系进行改造时,应当尽可能地让水体岸线保持其自然的弯曲形态,尽可能为多种生物打造出适宜生存的环境。同时也需要设计出不同水深程度的水体剖面,这也是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生存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因为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也使得其对于水体的要求是不同的,且水体剖面的形态不同也会使得水流速度、水体流动方式、以及水体所含的营养成分等不同,所以设计师则需按照水系环境,设计出多样化的水系为不同的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   (2)彰显当地特色体现人文内涵
  水体作为见证一座城市历史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一座城市独具一格的历史内涵与城市文化,所以在设计滨水区景观之时需要考察期历史背景与当代的发展状况,尽可能地保留具有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水体设计,这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展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所在的价值。而且保留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特征,可以形成当地特有的景致,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并且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2.植物景观的创新型设计
  (1)植物景观运用的功能
  植物的种植可以对污染物起到拦截的作用,也可以对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但在对滨水区的植物进行设计之时应该选用适宜在当地生存的植物,重点参照在当地遗留下来的植物种类,因为这种植物不管在形态还是结构特征之处都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对于具有危害性的气候或人为因素的破坏拥有了抵御能力,而且选用当地的植物可以更有效地营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自然风貌。
  (2)植物景观的设计措施
  滨水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不俗的景观。而植物作为当代景观设计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它的种植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区域的植物种植设计一般具有标本式的设计手法、群落式的种植方法、线性种植的手段、以及组团式与疏林式的设计方法。
  其中标本式的设计手法是主要供人们欣赏植物其自身特有的形态美特征,在滨水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是红枫以及雪松等植物,而且这种适宜在水系环境生长下的植物一般都是存活已久的,所以便具有纪念性的意义,因此而被人们称为是标本式的景观,对人们的视觉感官有着很强的冲击力,其色彩和形态与水体和天空等自然因素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各自都能够展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群落式的种植方法指的是在在水滨岸线是凹凸处设计种植群落式的植物,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最大程度的反衬出水岸的曲折丰富的自然变化,同时又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自然环境更加美观。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与应用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下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是当今时代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者也应当站在多目标视觉下进行思考,使得设计出来的滨水区景观体现出功能性、美观性与趣味性的特点,遵循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当地人文特色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的特色景观元素。并且应该让景观与城市建筑进行有效的结合与联系让水体来弱化硬质的建筑景观,让硬质景观来强化水体的弱质效果,使得空间环境形态更为丰富,视觉艺术之感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石宇,王齐一.长春伊通河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市场,2018(31):36-37.
  [2]阎晶,马彩红,田禹,任思远,赵力博.基于“水+”战略的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安徽霍邱县中央轴线和城西湖沿岸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18,25(9):12-18.
  [3]么贵鹏,郭豫炜,谭伟,王华.大运河带动下的宿迁市城市滨水区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7):7-8.
  [4]赵烨,王建国.滨水区城市景观的评价与控制——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4):80-87.
  [5]马志远,赵红霞,高祥斌,程佳.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105-5109+5130.
  [6]刘滨谊.城市滨水区发展的景观化思路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7):11-14.
  [7]杜春兰,代劼.滨水景观设计[J].时代建筑,2002(1):28-31.
  注: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项目,课题名称:凌家滩国家文化遗址景观风貌保护与再生研究,课题编号:SK2015A6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