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非遗视角下的民间音乐教学中,教学应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用丰富的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鼓励学生深入民间,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通过收集各种音乐研究资料,使其不断在领略与实践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非遗视角 民间音乐 高校音乐教育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保护下,继承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本文研究了高校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教学现状,在非遗视角下,大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对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群体团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与文化场所。非遗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提高社会对非遗价值的深刻认识,对保护发展我国非遗,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学术界逐步加深对非遗的研究。非遗内容主要包括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有关自然的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具有唯一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非遗是各时代的生活有机组成部,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体。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传播应相互尊重本身的文化差异,要分享各地区民族间文化知识的交流。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间,非遗面临生存危机,传统手工技艺出现了灭绝的情况。要大力呼吁非遗保护,应区分对待非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使不同性质的非遗得到不同的保护。2006年,我国将每年6月中第二个星期六定位文化遗产日,表明我国政府对文化艺术保护的高度重视。
  二、民间音乐文化简介
  中国民间音乐指我国基层劳动人民用有方式表现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珍宝,我国是多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千年的绚烂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风格迥异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的特性体现在其民族性,群众性与历史性。中国民间音乐与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同属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覆盖面最广的音乐。其音乐思维方式融入了文人音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民间音乐经千年的历史发展占据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促进民族音乐发展必须以本土音乐为主。
  民间音乐是音乐学的重要部分,指在民间形成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载体,其音乐曲调简单,通俗易懂。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等形式。我国多民族融合发展中各地创造了无数的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由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作,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我国56个民族各自有其民间歌舞形式。中国说唱音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我国拥有四百多个说唱曲種,说唱音乐极具地方特色,其节奏旋律与地方方言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现有三百多个吸取曲种,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唱腔,器乐部伴奏,是集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民间器乐是中国传统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独奏以吹拉弹拨手法为主,合奏以丝弦乐,吹打乐为主。我国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非遗的重要部分。为世界灿烂文化增加了绚丽的光彩。
  三、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民间音乐文化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教学中应将感性与理性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
  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民间音乐体现了我国本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音乐自古以来就遍布全国。民族音乐教育是使学生认知民间精神文明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多地高校未重视民间音乐学习研究,导致本民族音乐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更好地为民间音乐传承做出巨大贡献。可让学生更好的规范学习,解决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问题。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非常重要,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授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民族音乐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对改革高校当前西方流行音乐的课程结构,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在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目,可透过直接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历史人民创造的丰厚精神财富。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际间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了解社会。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非遗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依托于人本身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延续。人的传承对非遗传承非常重要,人才培养是使民间音乐不断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加强高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传承民间音乐的大量优秀人才。
  四、我国高校民间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音乐受西方文化冲击,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不能满足大众现代的审美需求,民间音乐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国外流行音乐替代,导致我国民间音乐发展产生了危机。
  我国高校民间音乐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民间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目前高校民间音乐教育在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将民间音乐课作为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授内容仅为简单的民族歌曲。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学唱民间歌曲,忽略了民间音乐独有的文化。高校在保护非遗中具有传承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改革民间音乐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不断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发挥高校的特殊功效。
  五、非遗视角下高校民间音乐教育的改革
  中国民间音乐精彩纷呈,国乐的发展必须与世界音乐经融化后才能达到其应有的程度。中国民间音乐反映各民族音乐的起源,分布,社会文化等关系。民间音乐是一种民族学,是通过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规律的社会学科。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民间音乐课程改革需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通过历代传承创新创造了辉煌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源于民族大众又服务于民众审美需求,民间音乐是非遗的重要部分。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音乐由历代民间艺术家传承发扬,民间艺术家认真汲取各种有营养的民族音乐元素,将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发扬。
  民间音乐历史源远流长,为其他音乐形成奠定了基础。每首民间音乐都蕴含民族俗性与审美情趣,我国民间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音乐长期的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创作更好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的地域性被当代流行音乐很好的消化吸收,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的曲调模仿改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要使民间音乐不断发展,必须融入自己音乐特征改编创作,使年轻人接受民间音乐的精华,感受其独特魅力。
  我国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发展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国家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质量的变化,随着市场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层次更加多元,在国际化发展中,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院校办学特色发展关系到民族院校办学质量,高校必须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求高校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对民间特色音乐,高校可根据本地特色,建立教育示范基地。
  导致民族音乐课程在高校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多种,高校应积极探训教学突破,将学生吸引到民族音乐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高校音乐课程安排对学生课程能力的吸收有重要影响。高校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高校课程内容繁多,如不凸显重点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讲解。民歌是民间音乐的基础,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民歌为讲解主题,穿插各种民间音乐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学校应安排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的民俗习惯。学校音乐教育可普及一些民间音乐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高校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应采用多种的授课方式,通过趣味教學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感悟民间音乐的趣味。可以通过使用情境教学法,根据自然环境与课堂实际情况即兴教学,如教师带领学生观看民间歌舞表演,抽取学生模仿艺人演唱。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法,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通过音乐群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法,引导学生大胆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改编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充分发挥民间音乐的资源优势,让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的优秀民间音乐,高校可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民族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讲课。教学中应注重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各种载体的民歌风格。通过让学生到民间,与当地民间音乐家相互交流学习,真切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学院主要培养有关音乐表演及教育方面的人才,近年来,因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音乐专业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随着当前非遗保护的开展,非遗保护人员紧缺,可根据当前非遗保护需求,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民间音乐的教育。有意识地进行非遗保护专门的课程设置,将非遗内容精华融入教材,探索适合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柯宇.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J].音乐时空,2016(3):185-186.
  [2]时文鹏. “非遗”意识观照下的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3]齐磊.“非遗”语境下的浙江艺术高校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嘉善田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3(19):225-226.
  [4]林颖.高校音乐教育在“非遗(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143-145.
  [5]张坤.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5):163-164.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非遗保护传承与我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发展双赢的现实性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A-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