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钾量对玉米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其需求量较大,对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的要求也较高。论述了施钾量不同对玉米形状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关键词:施钾量;玉米性状;经济效益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109-02 中國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我国是玉米种植第2大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近年来,人们在种植过程中施加的氮磷肥越来越多,钾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使得钾肥逐渐成为提高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原因之一,因此针对不同施钾量对玉米形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 研究施钾量对玉米影响的意义
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如何保证玉米高产并稳定产量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玉米产量占据我国粮食产量的1/4,玉米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还要满足养殖业和各种加工业的需求。虽然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但产量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1],因此如何发展玉米种植业,提高玉米产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钾元素对玉米的影响
钾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最高,在地壳矿物质的含量中位于第7位。我国部分地区在种植玉米时,对各种矿物质的施用不平衡,导致肥料使用率不高,玉米产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如今,社会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土壤中原有的营养物质已经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因此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
如果土壤中的钾元素不足,会对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会随之提高,但如果超过适宜范围,产量便会随之下降。钾元素的缺少会影响土壤的营养平衡,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通过试验可知,玉米吸收钾肥后,会影响植株内部钾元素的动态平衡[3],影响钾元素在内部的转移和吸收利用。
3 相关的试验研究
近年来,有关人员对土壤营养物质的研究逐渐深入,粮食作物的产量也随之提高。钾元素可以促进农作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植物的杆更加粗壮,籽更加饱满。从诸多试验结果来看,在不同品质的土壤中施加钾肥,比单施加氮肥和氮磷肥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合理施加钾肥会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所帮助[4]。经过多次试验可以得出,当钾肥的施用量控制在180 kg/hm2以内时,玉米的产量会因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40 kg/hm2后,玉米的产量便开始下降,在试验中,钾肥用量在180 kg/hm2时,玉米的产量最高。
玉米产量除了受肥料用量的影响外,还与枝叶的光合作用有关,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科学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各种元素的比例不同[5],氮、磷、钾等肥料的用量不同,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影响。从之前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玉米的高度、茎粗、叶片面积以及干物质量与氮肥用量成正比,但用量过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抑制玉米的生长。
4 不同的施钾量对玉米吸收营养的影响
玉米吸收营养成分的重要环节就是钾元素在内部的转移、利用和累积。从以往的实验结果来看,增加钾肥的用量,可以增加玉米各个部分的钾元素含量,其中玉米秆受钾元素的影响最明显,玉米籽受钾元素的影响最小,且玉米秆中的钾元素含量大致是玉米籽的2倍,整个植株中钾元素含量最高的部分就是玉米秆。实验表明,施加钾肥的用量不同,钾元素在玉米各个部分的分配就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玉米内部的钾含量会随钾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5 因地制宜制定施肥方案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承包土地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种植户有着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可以以这些种植户为重点,带动周围的种植户,更好地推广施肥技术,提升农业种植的产量。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营养成分不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所以肥料的用量也应通过试验来确定最佳范围,只有因地制宜地制定施肥方案,才会更好地提高产量。
6 结束语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不同的营养元素有着不同的需求,其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最多。不同的施钾量对玉米的性状、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控制好肥料用量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梁忠义,罗德乾.不同施钾量对玉米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8,38(9):44-46.
[2]李明,唐炳雪,卞乐怡,等.不同钾肥水平下糯玉米茎粗和株高变化规律分析[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1(3):20-23,29.
[3]孙洪仁,刘江扬,赵雅晴,等.中国玉米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5):29-37.
[4]刘永忠,孙站成,杨文杰,等.园艺学实验(总论)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实施——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实验课程教改案例解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3):68-70.
[5]马志强,黄智谋,刘伟,等.不同施钾量对中单509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