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无国界,音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各国家或地区的音乐风格又有自己本土的特色,每个国家之间即使是使用同一种乐器演奏同类曲目,但音乐风格也会有些差异,这与音乐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手风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器,俄罗斯的手风琴教育具有覆盖面较广、全民性等特征。在俄罗斯,随处都能找到会演奏手风琴的人,手风琴音乐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手风琴传入中国,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解放后,我国在手风琴教育上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两国的手风琴民俗音乐因两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不同以及热爱、尊重艺术的态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导致中俄两国在手风琴音乐上各具民族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浅谈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
  【关键词】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风格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音乐史上,很多伟大的音乐作曲家以及演奏家都会在自己的音乐中表现出本民族的特征。可以看出,音乐的成功离不开音乐,是与本民族风格的相互融合的,手风琴音乐更是如此。手风琴这件乐器不但能够独奏,而且又能够重奏、伴奏、合奏等,演奏形式多样,一方面能够演奏出单一的横向线条的美妙旋律,另一方面还可以演奏出纵向立体化的多声部音乐,这样的乐器是所有器乐中比较少有的。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俄罗斯民族音乐都表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中国,我们可以感受到手风琴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悠然或是宽广大气的音乐艺术魅力。手风琴音乐在中俄两国发展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差别又有相通之处,这对于手风琴的多元化音乐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音乐的民族性以及对音乐民族性的理解
  简单地说,音乐的民族性就是音乐的民族特点。音乐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了音乐的本土化与民族化的特质,音乐艺术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一定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人民的生活实践,共同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音乐的民族性集中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历史影响,不仅包括民族语言和民族的生活常态,还包括本民族人民的思维意识和文化信仰等诸多方面。
  音乐的民族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促进了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独特方式。音乐艺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音乐的民族性。在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中,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碰撞和融合,共同促进了音乐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民族音乐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将其推向世界。音乐民族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与风格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分析民族音乐的时候必须要重视音乐的形式和音乐的风格,这都是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还有语言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的。
  二、手风琴音乐演奏的民族性比较
  中俄两国之间手风琴音乐对比是音乐在民族性的相关比较、借鉴和交流,是为了让本民族的手风琴音乐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演奏的民族性
  中国的民俗、民间音乐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在欣赏民族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悠然或是宽广大气的艺术魅力。手风琴是一种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独特的民族特色慢慢磨合,直至相互融合,在后来出现了很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和手风琴演奏人才,为手风琴音乐本土化、民族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开创了一条道路。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很多创作者会融入多种乐器共同演奏。在多种乐器相互配合演奏的过程中,不但丰富了手风琴器乐自身的演奏形式,弥补了其局限性,而且还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更进一步丰富了手风琴器乐的表演艺术和民族性音乐的内涵。
  (二)俄罗斯手风琴民族音乐演奏的民族性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常常会表现其民族文化特征。俄羅斯的手风琴民族特性常常表现在崇高的道德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并带有悲剧之美的英雄主义色彩,大部分俄罗斯音乐作品中都具有这两种鲜明的特质。俄罗斯音乐带有独特的民族精神,手风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在俄罗斯有着较强的民族特色和专业的发展历程,俄罗斯手风琴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取了很多现代化的音乐元素,使俄罗斯手风琴艺术在手风琴领域暂时领先地位。俄罗斯人不但在手风琴音乐创造方面做出了创新,在手风琴改造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为了使手风琴能够完美地表达出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特点,他们不断地对手风琴进行改造。这在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手风琴的创作和使用以及手风琴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三、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风格相关对比
  (一)中俄手风琴教育对比
  俄罗斯的手风琴教育有着规范严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演奏水平。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复调音乐的学习,认真指导和纠正学生在演奏中的技巧。课后还会给学生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带领学生到专业的音乐厅去演奏,让演奏者切身感受到观众对自己演奏的情绪。
  在中国,对于手风琴的教育大多还是遵循传统、保守的教育方式,中国手风琴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可参考系统的教学体系,课程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较难掌握手风琴演奏中的关键内容。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以说教的方式,没有做充足的手风琴演奏示范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在演奏中的错误并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启发,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比较弱的。老师可以利用当前的资源和现实的情况形结合,借鉴俄罗斯教学方式,创新传统的手风琴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对手风琴学习的兴趣。   (二)手风琴在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风格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化大国,其艺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手风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当手风琴传入俄罗斯之后,俄罗斯人对手风琴掀起了一场创新、改良的热潮,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手风琴,这些俄罗斯人对手风琴的热爱转化为对其的创新可能是手风琴作为经典的民族乐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风琴在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风格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一般:性格刚烈、尚武好斗,另一方面,又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两种不同的情感相互冲撞、融合产生了不一样的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音乐。手风琴的音色及其各种演奏技巧都最大限度地诠释出俄罗斯民族风情,俄罗斯人民刚好利用这一点,利用手风琴的特点完美地表达出俄罗斯浓郁的情感色彩。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是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俄罗斯民俗音乐或民歌的运用。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节奏也是极其符合民族性音乐语音的,俄罗斯地域辽阔,拥有漫长的寒冬,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还有长期征战的历史,这使俄罗斯民族音乐节奏上也是多样并丰富的,表现为悠长的、自由的和热烈的、愉快的、舞蹈的以及雄浑有利的、斩钉截铁的节奏。手风琴具有音域广、气息悠长以及和声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对于演奏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是非常适合的。
  (三)手风琴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对文化艺术的积极扶持,为包括手风琴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手风琴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慢慢地与世界手风琴音乐接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手风琴在军队得到了发展,各个音乐学院纷纷设立手风琴专业,这个时期具有中国民族化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大量产生,这个时期的作品开始探索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这种外来的西洋乐器也可以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在手风琴演奏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悠然或是宽广大气的艺术魅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手风琴音乐大多是以手风琴为载体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手风琴音乐。后期,手风琴音乐在体裁和创作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在探寻多元化的演奏手法上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这对手风琴音乐的创新路程又邁近了一步。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会融入其他乐器,一起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手风琴描绘的世界里。中国的手风琴教育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共同促进手风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四)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演奏风格比较
  中俄两国都经历了从手风琴音乐艺术的进行到使其民族化、本土化再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历程,两个国家都有一大批热爱手风琴音乐艺术的音乐家们,他们为推动手风琴的发展起到了热烈、积极的作用。但在俄罗斯,人们为了使手风琴更加民族化,他们对手风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具有俄罗斯风情。中国在器乐改良方面稍有不足,大多情况下都是直接引进国外的新型手风琴乐器;另一方面,过于强烈的民族性和长期的封闭生活导致了一个文化心态的局限性和排外性,使中国的手风琴音乐艺术作品很难获得世界性的影响。
  四、结语
  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一味地强调民族性和独立性,应该积极地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和沟通,在比较和沟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而后加以改进和发展。对于手风琴音乐来说,和俄罗斯手风琴音乐进行比较分析,能够使中国的手风琴音乐更加有活力,最终走上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锐.论俄罗斯当代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性——由《俄罗斯组曲》到《春天组曲》[D].西南大学,2006.
  [2]张鹏.从中俄比较的视角谈手风琴音乐艺术的民族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327-329.
  [3]何云蛟.神奇的国度艺术的沃土——俄罗斯现代艺术及艺术教育见闻[J].甘肃教育,2006(9):8-9.
  作者简介:齐慧君(1989—),女,山东枣庄人,音乐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手风琴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