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使用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进音乐课的优化和艺术化,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本文试从正确使用有声语言美化音乐课堂、充分利用无声语言丰富课堂,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有机结合三方面探索中学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关键词】音乐 课堂语言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224-02
  语言是人类从本质上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手段,是工具。人们利用它彼此交际,交流思想,互相了解。”换句话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纽带,是人类文明通向未来的桥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正确使用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进音乐课的优化和艺术化,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在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指正。
  一、正确使用有声语言美化音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许多教师的讲解都不符合语言修养的许多基本要求……我们不得不深感遗憾地、痛心地承认,是的,我们还不会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而鲜明的形象正是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源头。”在音乐作品中,蕴含着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单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往往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使用准确流畅、生动形象、饱含真情的有声语言去启迪、去引导。
  曾听过一节观摩课《飘逸的南国风》,教师正确使用了精彩、出色的有声语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导入部分,教师就用优美的音色、地道的湖北利川方言向学生问好,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自然地导出了“南方民歌”这一课题;在学唱湖北民歌《龙船调》和欣赏乐清山歌《对鸟》、云南弥渡山歌的过程中,教师用生动形象、大胆夸张的有声语言念白、范唱,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民歌清新、活泼、俏皮、委婉的曲调,又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解释了歌词的意思,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学说念白、学唱引腔,个个情绪高涨;在最后的“南方民歌赛歌会”环节中,教师唱上半句,学生分男女两组接下半句,从一开始的羞于开口到最后的放声歌唱,气氛热烈。可以看出,教师准确、生动、激情的使用好有声语言,感染力极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所以,准确流畅、生动形象、饱含真情的有声语言,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并能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达到美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无声语言丰富课堂
  无声语言即态势语,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达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是有声语言的辅助与补充,也是教学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往往比有声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眼神夺人
  《教师仪态行为规范》提到“教师的眼神,既然有启发、诱导、教育、激励的作用,我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就应该从你和学生刚一接触时,就培养学生看懂你的眼神的习惯。”学会运用眼神,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大大有助于课堂教学。
  首先,在组织教学时,眼光抚摸过每一个学生的面孔,眼神中充满笑意表示:“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太好了,我很高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个别学生会表现出不协和的“动作”。教师可以先用眼神提醒他:“你的动作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他会意的收手了,还可以用眼神表扬他:“你真不错,老师喜欢你!”这样,老师不动声色,不留痕迹,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就解决了问题。其次,在教学中,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就可从教师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也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正如美国的爱莫生所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到一切。”运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很有讲究,很有学问,要下功夫学会。
  2.肢体感化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学中较常用的有手势、律动、表演等。
  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教师的手势能提示学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绪,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莫沙·克里奇利也说“通常大家都承认,好的手势能够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且得到强调。”如在学唱《友谊地久天长》时,短短的四句歌词却包含着起承转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借助形象的手势划出了歌曲的旋律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歌曲的音乐形象,形象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走向。教师的指挥也是一个“以情带声”的手势语言。当教师的指挥手势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音乐色彩的浓淡变化的同时,也把音乐的情感传达给了学生。
  教师运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演,也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如学习歌曲《雪绒花》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仿上校一家在剧场里演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情绪,联想到上校一家即将离开祖国依依不舍、内心万分复杂的形象。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可扮演上校的角色,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肢体语言组织一场“告别式”。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刻地体验了影视音乐渲染情感的特点。
  音乐课堂中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会大大增强音乐课堂感染力,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古人云“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因此,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有机结合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有声语言掌握得再好,没有无声语言的密切配合,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言语传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手段,而体态语言则是教师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就共同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欣赏《瀑布与溪流》时,教师首先选择用诗歌《瀑布》的朗诵进行导入。在运用有声语言同时,配合了许多合适的无声语言:从站在门外大声朗读,学生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身影,与诗意相配合;边朗读边转入教室,目光上抬,似乎看到了“瀑布的全身”,目光中焕发出明亮的、惊喜的光彩;向前上方斜伸出右手,掌心斜向上,以示“伟大”;手掌轻柔滑动,模拟风、烟、雾、尘。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配合生动形象的无声语言,为下一步的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教师再对乐曲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会很自然投入,从而提高了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动作、鸣指、拍腿来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中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情感来唱歌曲、欣赏歌曲,从而达到了以语激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像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一堂成功的音乐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运用教学语言的优劣,常常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若能把语言艺术与现代化的各种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会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的最喜爱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05-01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