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挫折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挫折教育的文化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挫折教育等方面入手,就挫折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挫折 文化意义 小学生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18-02
  1.挫折教育的文化意义
  儒家经典《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哲学著作中最早对挫折教育的形象阐述。《孟子》中关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直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既符合史实,又令人信服,可谓是典型的挫折教育成功案例。从舜、傅说到百里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所遭遇的挫折主要来自于客观的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给他们开展了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挫折教育,教育的最终成果非常显著,那就是他们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当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完成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也意味着他战胜了挫折,取得了成功;反之,如果他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那么他的英雄形象将大打折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见,中西文化在挫折教育的理念上多有共同之处。
  2.在小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少年得志,是人生的大不幸之一”,稍加分析,说得非常有理。有一篇课文叫《伤仲永》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仲永小小年纪就擅长作诗,一直得到异口同声的称赞和夸奖,从来没有人挫挫他的锐气,给他设置点“挫折”或“难关”,时日一长,安于习惯,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最终沦为一个平常的人。
  目前的小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不管做什么事,优秀与否,家长或老师们总是夸奖“不错呀”、“非常棒哦”等,长此以往,使得这些学生总是优越感极强,对于家长的呵护或优越生活条件的依赖性也很强。这无疑于将一颗幼苗刻意地放置于“温室”中培养,那么,有朝一日,幼苗一旦遭遇真正的风雨——挫折时,往往会一蹶不振,不知所措。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那么,“一边倒”的“顺境”教育模式,有悖于这一科学规律。有肯定就有否定,有顺境就有逆境,有平顺就有挫折。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非常必要,主要有:一是挫折教育能有效增强小学生的韧性、耐力和自信;二是经历过挫折教育的小学生能更加勇敢地直面挑战,战胜困难,追求胜利;三是树立了正确的挫折观的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3.如何有效开展挫折教育
  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任何事物和道理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其不同的个性、习惯,从主观激励和客观磨砺两个方面入手,方可取得预期成效。
  3.1主观激励
  如前所述,挫折教育的关键环节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学生对挫折的认知、理解和态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典英雄人物的励志故事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正确认识挫折对于成长和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抗挫能力;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背着爸爸上学》等真实故事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比各自的生活条件,让学生设身处地,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使他们深信挫折无处不在,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消极和退缩,从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以健康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并处置挫折。
  3.2客观磨砺
  挫折教育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合的教育行为,在客观方面,教师要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贴近实际、富有特色的教育情境。比如,在我带过的班上,曾有几个家境富裕的学生,他们有个共同的恶习就是糟蹋食品。据我了解,都是从小被家长纵容而成的。为了改一改他们的这个恶习,我专門安排了一次爬山活动,让学生们回家准备时告诉家长,活动中所有的水和食品全部由学校负责。学生们第二天果然都没有带任何水或食品。当爬到山的另一边时,他们都饥肠辘辘。我于是与提前打好招呼的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导演了一场曲折精彩的“挨饿”游戏,学生们全都蒙在鼓里(具体情节因篇幅关系从略)。从那以后,好多学生的富裕恶习因遭遇挫折而有所转变,再也不愿糟蹋食品了。通过客观磨砺,挫一挫学生们虚浮的“锐气”,更有利于今后的健康成长。
  总之,挫折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意志品质历练教育。只有经常性地开展有目标、有创意、有特色、有意义的挫折教育,才能使广大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健全,精神意志更加坚韧,人生境界更加高尚,发展前途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周易》
  [2]《孟子》
  [3]《古希腊神话故事》
  [4]马利琴.《挫折教育》2009年朝华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