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十年来甘肃省农村教育和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办学规模处于不断调整中,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提升;农村经济逐渐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非常低,仍以义务教育贡献率为主,这表明甘肃省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还是偏低的,所以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发展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本文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教育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甘肃省当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教育;农村经济;人力资本;人口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基础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力作支撑,需要教育发挥促进作用。而甘肃省农村教育和经济发展如何?二者之间发展进度是否保持一致?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甘肃省的真实情况,为其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教育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1.1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力”作用
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时间内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教育可以使人力资本增值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整体素质得以提升,人力资本产生溢价并且发散,从而推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运用到生产中,极大程度地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1.2 教育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的投资,使人们学习技能、提高文化素质,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改变人们从事生产的观念,最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三大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为其服务,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满足产业发展所需。
1.1.3 从生产与消费角度看,教育表现为后期的经济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教育是显性的消费,也是隐性的生产;是短暂性有限的消费,又是长期性扩大的生产。因此,当下教育的投入可以看做后期经济发展的导向。
1.2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拉力”作用
仅仅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忽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就难以保证两者达到均衡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拉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最直观的是可以使老师的工资待遇提高,从而留住师源。同时对师资力量、教师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细化、更专业的知识作支撑,因此需要更专业的教师教学。而经济水平提升使得教师待遇提升,从而能吸引更庞大的师资团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也愈来愈多。
1.2.2 经济发展能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
一方面使学生的权利得以保障。经济水平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所有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权。另一方面,学生所使用的设备、住宿条件得到改善,整体条件发生很大的好转,课程更加多样化,促使学生向全面化发展。
1.2.3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教育模式也在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的观念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基本生活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将眼光逐渐投放于精神消费,当然,读书、学习也是其中一种;目前普及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侧重向高学历或者专业化培养。因此人们愿意在教育上投资,而且意识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小农经济的模式,要想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必须掌握核心科技。因此,将更将注重教育的培养。
1.3 農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分析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都是促使农民实现富裕、脱贫奔向小康社会的必然渠道,关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性关系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3.1 农村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农村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生产性资本,通过教育可以调节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同时教育可以创造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且转化为技术水平,切实运用到生产中,促进产出效率提升。
1.3.2 农村教育能够提高村民消费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储蓄的习惯,尤其是贫困地区,久而久之,人们不愿意消费,将收入的大部分攒起来,以备养老或者子女用。通过教育,使人们改变消费观念,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为“先享受型”,促进了整体消费水平,从而加大资金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3.3 农村经济的增长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和人力,从一定层面来讲都取决于经济的增长水平。教育层次、规模、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劳动力的素质培养方式都和经济发展有关。从根本上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发展最终需要依赖于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影响农村教育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影响农村教育投资的供给量,经济的增长也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2 甘肃省当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
2.1 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
2.1.1 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
从2017年春季开始,兰州市提出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倡导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既减轻成本,也落实循环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同时部分地区学生的书本费给予免除,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指出,高中阶段因符合相关条件获得过资助的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可以优先享受国家资助(包括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 2.1.2 重点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前景
2017年2月份,甘肃省出台意见破解了“城镇挤”“乡村弱”教育现状,提出了应当科学编制规划,满足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需求;强化服务意识,解決“陪读”家长的居住问题,为他们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来建立农村校园,以人口密集和教育需求量较高的区域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吸引力,增强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同时确保留守儿童的相关成长工作等议题。
2.1.3 多渠道提供就业平台和就业机会
考虑到近几年来甘肃省就业难、就业慢等问题,2017年提出了帮助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每周在兰州人才市场进行一次大型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单位。意在控制失业率的同时确保全民就业,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同时将就业率提升到85%以上。并且通过智联招聘、西北人才网等网上招聘,面向所有毕业生,包括大专学历和往届毕业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就业。
2.2 近十年以来甘肃省取得的成就
2.2.1 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近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甘肃省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逐渐增多,环境逐年变好。目前甘肃省农村中存在的学校,其教学设施和周边环境在逐渐改善,例如陇南市徽县虞关乡幼儿园,教学楼取代了校舍,建立了滑梯、人工草坪等,促进了幼儿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静宁县雷大中学建立了新的体育场,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做运动,放松心情,使学生玩和学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在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从2016年开始,甘肃省对符合条件的高中生给予每人每年800元的生活补助;给贫困家庭大学生每年提供8000元的助学贷款,缓解了乡村学生读书难的问题。会宁县杨集乡刑坪村石岔社是出状元的地方,但由于贫困,有学生因为付不起学费放弃读大学,“两免一补”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课程逐渐丰富,培养学生的特长。目前除了基础性的语数外,学生可以选择音乐、体育、美术等多方面学习,还有各方面的兴趣班、讲座、竞赛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武威市天祝县打柴沟镇大庄小学先后配备了图书、电教、实验、体育等设施,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综合展室、科学实验室等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2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随着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向导以及当前“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产出效益逐渐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力度加大。2016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16.7元,同比增加8.9%。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65.8元,同比增加13.3%;经营净收入为1687.7元,同比增加8%;财产净收入为93.5元,同比增加4.6%。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观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2016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985.8元,同比增加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策略。经过不断发展,甘肃省农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但逐渐改变发展模式,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大规模方向发展,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在陇南、天水、张掖等地利用自然优势,对外发展旅游业;有部分村民经过研究培育新品种作物,推出特色产业,在庆阳市华池县,各类杂粮保健品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近年来,农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作,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甘肃省贫困人口减少241万人,位于贫苦山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得以改善,保证了电、公路、电话、电视等基本设备的使用;同时,在各村建立卫生院,保证村民小病能够及时就医。
2.3 存在的问题
2.3.1 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农民文化素质低,使得他们满足于现状,拒绝接受新技能、新科技,对脱离贫困、改变生活现状缺乏自我意识。农民素质偏低,使得外出打工的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初级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出卖廉价劳动力,无法获得额外的收入,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的贡献率在逐渐提高。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仍以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为主。
2.3.2 农民专业化意识弱,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强
甘肃省农村劳动者专业化素质普遍较低,并且未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专业化不强,限制农村作业生产效率,阻碍村民创新生产。没有专业化技术、设备和人才作支持,农民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意识不强,往往是各行各业仅限于可以胜任初级劳作,为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便在不同行业间频繁选择,有时兼任好几项工作,最终也未能掌握较深层次的技能,从事多项工作所获报酬,相当于其中某一工作中级员工的薪资,技能和认识受限,以至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受限。而且,偏远地区的乡民,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潜意识地排斥学习,长期下去,逐渐和城市隔离。
2.3.3 农村教育逐渐消失,转向城市
农村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差,这是甘肃省内大部分农村学校共存的现象。伴随着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陪读”现象。大多数师资力量集中于城市,学生大批量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学校逐渐闲置,由于大部分是小学、初中生,家长不得已搁置家中的劳作变成专业的“陪读”者。有关数据显示,当前甘肃省接受陪读的学生中,小学生占42.2%,初中生占21.1%,高中生占25.8%;全省“陪读”家长约10万余人。目前陪读之风愈演愈烈,致使城市的班额越来越大,农村学校成为一个个“空校”。这种现象在贫困山区最为严重,像会宁县、甘南地区、岷县、河西走廊的沙漠地段等。 3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夯实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这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劳动者和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创新技能和发散性思维,提高技能素质。通过多样化、自由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充分调动起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把“封闭式教育”变为“开放式教育”,让农民不仅仅只能在教室中接受教育和培训,结合农民自身及生产、生活与工作特点,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作用,让农民能够做到随时学、随地学,使教育向农民易于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转化,如组织农村产品展览会、高等学校“三下乡”活动和带有娱乐性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农民“学了就会做,做了就有效”。
3.2 引进新技术,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培养专业化人才
新型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约生产运作成本;专业化人才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力资本,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以庆阳市为例:庆阳市是一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城市,从现代发展理念来看,以往的旧技术、旧观念在现今时代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损失;而用新型的技术,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代替燃煤、矿产资源、秸秆燃烧发电,既减小了运作成本,减轻了大气污染,还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一举三得。当然这一过程中,所需的专业化人才即是需要通过专业化教育、实践性操作培养的。同样的,通过专业化培训,发展一批专业化人才,在陇南地区种植新品种、高产量的花椒;天水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旅游业;河西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特色水果;兰州地区发展新型工业等,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3 改变农村教育的办学方针,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建设一支稳定、合格、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方面,应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使其更新知识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现有条件下,要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建立和健全教师津贴制度。最后,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教师流动不仅可以解决农村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农村师资质量的提高。
3.4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鼓励人才回流,促进农村内部就业
政府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监督机制,还应调动社会力量,拓宽各种筹资渠道,增强师资力量。政府首先应加大宣传,加大吸引力,增强农村人才回流的意识,鼓励优秀的人才回乡工作。另外,在有先天优势的天水市、陇南市等地区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就业发展,并给予配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其发展。当前省内高校毕业生参加省考、三支一扶等招考的占比非常高,而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乡镇就业的极少。因此应当从学生潜意识里改变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进而带动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年村民就业,提高整体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琦.中国当代经济问题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2] 腾纯.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3] 辛刚国,王兴朝.新农村建设文化热点面对面[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04).
[4] 李瑞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7(04).
[5] 王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1(06).
[6] 劉燕梅.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3(05).
[7] 杜育红,梁文艳.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06).
[8] 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基于劳动分工的视角[D].重庆:重庆大学,2012(12).
[9] 秦玉友,于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J].东北师范大学,2011(04).
[10] 刘洪林.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问题.[J].农业经济,2014(06).
[11] 李雪慧.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教育政策及甘肃省数据[D].兰州:兰州大学,2015(04).
[12] 王丽娟.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09(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