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面向小学生个人知识结构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小学素质化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就教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详细分析,以全面加深小学课改及育人模式转变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育人模式;教学思路;创新方法
  一、全面适应课程改革,构建新的教育发展格局
  1.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课程改革效果的实际衡量标准,学校和教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实际践行者,只有三方面协同才能促进课程改革取得预期发展效果。在现代教学中,很多小学的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应有适合他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当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时候,学校和教師最应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长个性。
  2.适应家长预期发展目标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家长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际参与者,是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主体,如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适应家长的预期发展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推进课程改革关心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塑造适合学生成长认知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家长看到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成长学习,同时也要使家长对学生将来能力和知识素养的健全有足够的信心,学校和教师要做好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保持和家长的有效沟通,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进行良性互动,而家长也能对学生的成长认知情况有所了解。
  3.适应学校现代化建设
  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实际践行者,应在全面重视学生基础教育工作落实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既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又符合家长的预期发展目标。学校要加快现代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要在竭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前提下,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在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新的育人发展模式,创新引入多种类课程
  小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形式的转变,也有其作为创新教学方法的内在机理和含义,在积极推动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下,学校也应改变传统单一类型课程结构,营造有效的课堂讨论氛围,将众多学科优化组合融入,找到多学科具有共性的地方,引导学生在多学科范围内讨论知识点,使学生在视野内进行多学科知识交融,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有效地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应尽可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育人模式,构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转变课程改革教学态度
  推进有效的小学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关键还在于面向学生的个性和知识结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教学思路的限制,在课程改革中增强活力。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的教学态度,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与微笑相挂钩,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在推动小学课程改革构建新的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应创新面向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方法。要想全面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就要构建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应用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主要作用和目标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体系,向素质化教学方向发展,学校和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家长预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育人模式,尤其要注重相应课改及育人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把课程改革看作是教育提供者、受教育者和监护人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要积极发挥新课程体系的优势作用,以全新的育人模式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霞.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转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J].学周刊,2018(34):164-165.
  [2]张淇茹.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25-26.
  作者简介:韦万宗(1975—),男,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专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