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认为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应涵盖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史实的掌握,学生具备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答题技巧,顺利通过考试;二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新知识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具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更高阶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初中历史
  一、营造活泼良好的课堂气氛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培养活跃的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单向沟通局面,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形成你问我答、积极讨论对话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答疑时间,专门回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历史疑问进行讨论或辩论,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受到启发。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辩论会、读书探讨会、历史情境模拟、人物扮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模式,使教学方式多元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课堂的设置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引入图片、视频、讲坛讲座、戏曲等模式,图文并茂,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细节的印象[1]。
  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录中国与海外各国历史人物事件、经济、社会万象的综合型学科,具有丰富的趣味性与故事性,抛开枯燥的事件记叙,历史学科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使之具有情节与过程,学生了解了历史事件中的“某个点”,会有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究事情的经过,从而由“点”串联成“线”。初中的学生更喜欢的是生动丰富的情节描述,而不是冗长无味的平淡叙述,教师应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突出细节。
  三、教师的适当引导
  教师首先应对历史知识时间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课堂知识时,应先介绍时代背景,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同时以考试大纲为基础,串起历史事件,通过列出的提纲与考试大纲询问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发问,在引出问题后,通过引导学生通读教材或参考文献,教师再详加讲解,找出问题的答案,形成正反馈[2]。
  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合理设置、正确把握,难度要恰当、适中。初中历史的学习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应根据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合理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合理的预期值,既不能高估学生设置较难的问题,因为太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主动性,也不能低估学生设置的问题太简单,太简单的问题对提升能力没有太大帮助,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记录并积极思考,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侧面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析进行培养,答复学生的问题时要注意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课后的培养与实践
  课后的培养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加强阅读,查询各类历史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只有在阅读了大量史料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通过查询、讨论来解决问题;二是要求学生加强对历史刊物的阅读与探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历史知识框架,构建年代事件表,也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歷史知识体系框架。
  从历史细节着手,见微知著。这要求学生细心耐心,有足够的好奇心,从历史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结语
  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孩子学习好奇心主动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再注重课后的阅读与实践,在一次次问题意识的正向反馈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再学习,最终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张风林,吴霞.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0):113.
  [2]葛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35.
  作者简介:林雅宽(1989—),女,福建龙海人,中学二级历史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