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本之力建构有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本,这是源于语文教学的词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音乐作品不光是旋律、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文章作者以文本的多元理解为切入点去关注文本解读。
关键词:文本;师生对话;文本切入点
一、走进音乐,与文本多元对话
1.对话教师,凸现“研究”
教师解读文本,是为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体验引导学生的解读,使学生更好感悟文本内涵,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以识读乐谱学习为例:一年级是能够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體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二年级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三年级能够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隐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四年级能够根据2小结进行曲调接龙问答,并编创简短曲调;五年级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乐谱教学就是通过这样的科学安排,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制定了以上的要求目标。
2.对话学生,凸现“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学生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音乐作品,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上“适度”引领。思考学生将会对哪些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预设哪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会有困难。比如在《放牛山歌》这一课,城镇的学生对于四川民歌了解不是很多,山歌的味道总是唱不出来。教师在歌曲的部分地方加进用方言朗读歌词,把“啥”读成“sei”,而且老师在示范的时候刻意的加入方言读出味道,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歌曲的民歌味也表现得更浓了。所以在处理文本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以学生为主。
二、分析作品,找准文本切入点
找准教学中的“切入点”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金钥匙。分析我们的音乐教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抓住音乐特性是表现音乐的关键。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它指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音乐的局部特性和总体风格。正确把握音乐的基本特性,将会让课堂事半功倍。《一个妈妈的女儿》难在它的节奏变化比较大,第三乐句的“啊”还有一个八度大跳,让这首歌增加了难度。通过先唱再跳,降低难度,也让学生在学习舞步的过程中,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更巧妙的是无形中帮助学生避免了在演唱切分节奏的歌词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主题乐句是歌曲旋律发展中最鲜明、最具有概括力和显著特点的核心部分,是塑造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我们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要发现主题乐句去展开教学。以《ZOM GALI GALI》为例,这是一首课外的选修歌曲,是一首以色列民歌,是以色列劳动号子改变的包含两种合唱形式的英文歌曲。4/4拍,G调,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轮唱和二声部合唱组成,歌曲主旋律只有两句,歌词只有三个词:ZOM,GALI,GALI,但却是一首非常生动的合唱歌曲。在设计时以歌曲主题乐句为切入点,6 67 17 17| 6 66 3 6|。这一乐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用律动辅助学生唱好合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三、细读文本,倾听沉睡的思想
文本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精彩也就随之而来。这就是捕捉文本细节的魅力。我们如果处理得当,这些细节有时候就会成为教学预设的着力点、闪光点。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同样也存在不同的教学难点。而教学难点又藏在文本之中。加强音乐文本解读、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把准方向,定准基调,选择学法,提升品位,这样的“解读”将会让我们把文本的思想内涵用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了学生。
参考文献:
[1]姚江萍.文本细读:有效音乐教学的关键一步[J].中国音乐教育,2010(11).
[2]袁芳,王卓.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音乐时空,2015(23).
作者简介:庄微微(1984—),女,浙江乐清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213.htm